张志顺也做求职、就业咨询工作。“今年以来,我们通过线上方式做咨询,工作量非常大,夸张的时候,深夜两三点都还会有学生咨询的。”张志顺说,毕业生咨询集中的几个问题是:简历设计、面试指导、心理调适、形象设计,以及实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3月6日,天津,一位人力专员正在用直播软件为“粉丝”们介绍工作。(@视觉中国图) 陈乐很想获得知乎这份工作,她喜欢这个平台,也希望能到大城市闯一闯。她之前曾幻想过2020年正式走入社会的生活:在北上广或者其他新一线城市,找到一份大厂职位,租住一个小单间,每天挤早、晚高峰,回到家像其他女生一样,看看综艺、追追剧,或者上上网课充实自己。 每年各类毕业季调查中,大城市都是应届毕业生的首选。比如2017年,智联招聘调查发现,签约在一线城市的应届毕业生占比最高,达到33.5%。《人民日报》分析了2018年各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后发现,对于新毕业的“95后”年轻人来说,一线城市仍是毕业后职场起步的首选。58同城发布的《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中,大城市是年轻人首选,选择上海的毕业生占比高达11.5%,其次是广州、北京和深圳。 面试后第三天,她接到面试通过的通知,对方要她尽快入职。 陈乐犹豫了。去一个新城市生活,并不容易。“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陈乐说,一旦得到了,就开始面对具体问题:当时是1月份,再有两周就到春节,自己入职后不久,又得回来。而且这么短的时间内,又要找房子,又要适应新工作,还要考虑春运火车票。 “我真的非常纠结”,陈乐说,最终,她还是决定放弃。那时候,春招求职季才刚刚开始,对她来说,这只是众多机会中的一个而已。 没过几天,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了,个人生活、社会运转,一切都变了。她所在的湖北省又是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很快,陈乐就意识到,人生由此拐向另一条道路。 等待,成了毕业生们的主要生活状态。受疫情影响,招聘活动程序大都改为线上,空中宣讲、空中双选、线上笔试、线上面试、线上签订协议……几乎所有的程序都通过互联网完成。陈乐每天抱着手机刷招聘软件,发完简历之后,就是漫长的等待。 供需的严重不平衡让求职市场的竞争格外惨烈:许多公司选择了推迟招聘或干脆取消;条件中等偏上的公司收到的简历比往年多很多;2019年秋招没有拿到offer的人眼睁睁看着许多公司年后将薪资水准下调;原本已经到手的工作也有可能突然没了。陈乐说,自己年前发出10份简历,至少能收到6份回复,“现在投出去就基本上石沉大海”。 2020,很多应届毕业生的规划都被疫情改变了。 河北某高校辅导员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他带的毕业生也是如此,没找到工作的,等着面试的消息;拿到offer的,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入职——因为北京6月份的疫情,河北防控形势也紧张起来。还有一些毕业生,放弃找工作,准备各地的公务员考试,结果,疫情期间无法组织大规模活动,本应上半年举办的考试,一直也没有消息。 “一切都只能等着”,这位辅导员说,疫情给社会运转带来了太大变数,“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 梦想的offer拿不到,其他公司又几周都没有笔试、面试通知,谭琪开始自我怀疑。她的职业预期原本是翻译方向,但最迷茫的时候,还是把目标扩大到留学文案、英语编辑、购物网站文案这些她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的职位。 最焦虑的一个星期,陈乐记得自己“每天早上起来,拿着手机点开求职APP,两个软件来回切着看”。手机后面放着电脑,她不时看邮箱,希望能收到某个企业的回复。大部分时候,没有消息进来。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利用人们的求职焦虑,一些非法行为也在蠢蠢欲动。“之前有一个岗位,幼儿英语教师,我投过简历,对方还真通知我网上面试。”陈乐回忆道,她上网查询这家公司资料,结果发现,豆瓣上,很多人揭露这家公司“是一个搞传销的”。 元宵节刚过,导师来催问毕业论文初稿进度,陈乐才开始匆忙完成还剩下一半的文章。“所有计划基本都往后拖了快两个月”,陈乐发现自己人生的时间线,也开始混乱起来。她原本的规划是,1月份完成论文,之后开始实习,“就算是不在北上广,至少我也在武汉”,期间同时找工作。现在,论文拖延了,疫情来了,实习泡汤了,工作也遥不可及。而且,求职、论文和毕业事项挤到一起,原本早就做过规划的人生,逐渐失控了。 04 “国家队直接上线” 陈乐变得越来越“佛”,她不时会想起自己的年龄。 “我今年25岁,再过5年就要‘三十而立’。”陈乐说,“为什么每天要去跟自己闹,跟自己折腾?那多没意思。” 疫情最严重的那段时间,她每天都在看各类新闻。有一个疫情地图,可以看到附近感染的人数,“一打开,周边全都是点点,你就知道附近肯定有人被感染了。”陈乐说,每天看到那么多人在网上求助,感染人数不断上升,“这些事情就发生在家乡,甚至是附近社区,那时候会觉得论文、就业好像没那么重要。” 五月初,她收到亲戚发来的微信,里面是当地人社局的相关文章,对方建议她考公务员。她这才知道,湖北省公务员考试时间确定了。省市县乡四级公务员共计招聘8103人,相比于去年招聘的5690人,扩招了42%。 扩招,自然是为应对2020届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不止湖北,其他省份公务员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扩招。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山东省公务员招录名额较去年增幅超过50%,内蒙古自治区计划招录公务员(参公人员)扩招幅度接近400%。而中公教育提供的数字显示,截至目前,全国21个省市公务员招录人数共计11.6万名。 事业单位、国企、征兵等系统同样增加了对应届毕业生的招录。研究生、专升本,也大幅扩招。比如,教育部已经安排硕士研究生扩大招生规模18.9万、普通专升本扩招32.2万。“特岗教师”计划将增加招募规模5000人,今年招募规模将达到10.5万。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联合下发通知,提高应届毕业生征集比例,为部队输送更多高素质兵员。 很多招录条件都放宽了。人社部、教育部等7部门下发通知,对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实施“先上岗、再考证”政策,可以先上岗从事教育教学相关工作,再参加考试并取得教师资格。除教师外,护士执业资格、渔业船员资格、执业兽医资格、演出经纪人员资格、专利代理师资格等5项准入类职业资格实施“先上岗、再考证”阶段性措施。 “今年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上升到国家层面,国家队直接上线,保证毕业生就业,(这种规模和力度)是以前很罕见的。”张志顺说,对应届毕业生来说,这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 虽然受经济影响,企业招聘规模大幅萎缩,但在各级政府推动下,体制内岗位大量增加,此消彼长间,就业市场悄然发生着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