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债务更是严重,更让人担心!2018年欧元区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达到107.1%,远超过2008年的96.1%的水平。刻画欧洲债务风险的指数已经上升到2013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爱尔兰也已经请求欧盟实行财政援助,葡萄牙上个月也被惠誉评级国家主权信用一举调降三级到BBB-,到了垃圾债的边缘!和欧洲紧密相连的黎巴嫩因为外汇储备短缺,未支付3月9日到期的12亿美元债券的欧洲债务。截至3月13日,彭博巴克莱泛欧高收益债利差升至6.66%,为上次欧债危机结束以来的最高位水平 意大利成为欧洲新冠病毒爆发的中心之后,引发了投资者对该地区债务最重的经济体之一的再次担忧,反映对意大利风险承担的保险成本的信用违约掉期(CDS)处于一个月的高点,并且意大利银行CDS也已跃升。意大利经济总量在欧元区内排名第三,但债台高筑,债务比例是全欧洲第二高,仅次于破产的希腊,国债规模达到2.5万亿欧元,相当于占该国GDP的130%。如果需要拯救意大利的经济,救助规模至少要达到希腊的十倍,这样庞大的资金,欧盟成员国中最具实力的德国可能也都不敢过多施以援手,这也意味着,随着意大利的供应链不断受到病毒冲击,企业破产潮将难以避免,并将欧元区或欧盟的经济拖入泥沼。目前,欧元区经济已经陷入衰退,因此随着全球投资者削减投资,如果形势恶化,欧洲的股债汇市场的波动将会倍增。 欧洲债务危机是否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令市场忧心! 3、 全球金融危机的转机 全球金融危机是否能从边缘被拉回来,取决于三个拐点。近期三个月,我们要看金融系统的流动性和违约风险是否会传导到实体经济的信用风险,当然更要看全球疫情是否出现拐点。中长期我们要从政治上看全球贸易保护是否会出现拐点。 1) 实体经济信用的拐点 3月12日纽约美联储宣布未来短期通过回购操作投放1.5万亿美元的资金后,3月15日美联储又宣布短期将投放至少7000亿美元(5000亿美元国债+2000亿美元MBS)更长期的流动性以保证国债和房地产抵押的MBS市场的运作,期望疫情不会对实体经济最重要之一的房地产市场造成坍塌式的冲击。 美联储3月17日紧接着宣布,恢复商业票据融资机制(CPFF),而上一次使用该工具还要追溯到2008年金融危机时。美联储在声明中称,受疫情影响,商业票据市场近日承受“相当大的压力”,商业票据融资机制应能消除市场风险,提高企业在疫情爆发期间维持就业和投资的能力,财政部将向美联储提供100亿美元的信贷保护,这些资金将来自财政部的外汇稳定基金,除非延期,商业票据融资机制将于2021年3月17日终止。美联储的商业票据工具将支持1万亿美元的信贷市场。美联储上一次使用商业票据融资工具还要追溯到2008年金融危机时。为恢复金融系统流动性,2008年10月7日,美联储宣布大量购买企业短期无担保商业票据。这一举措意味着,自大萧条以来,美联储首次绕过银行,直接向美国企业放贷。2008年,美联储是在“百年老店”雷曼兄弟倒闭之后,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也面临同样危机之时,并且已经看到金融系统的流动性枯竭传导到实体经济的流动性,为了解决实体经济中“放贷失灵”和流动性短缺,而出台此举商业票据机制。这次美联储提前在银行系统出流动性问题之前就重新祭出这项机制,意味着提前做出应对实体经济的信用和流动性问题。 目前海外投资者最担心的未来风险点集中在美国企业部门,特别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石油、航空等行业。假设这些行业出现大规模违约,预计债券基金将进一步抛售。但也应看到,截至3月12日,美国银行BoA美国高收益债券期权调整利差为7.4%,虽高于长期历史均值的5.5%,但仍低于08年金融危机时22%的峰值,更是低于欧债危机以及2015年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时9%的水平。因此,在美联储提供巨量流动性的背景下目前风险尚可控。 2) 各国疫情防控的拐点 截至3月17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达184976例,死亡病例7529例,已报告病例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59个!连非洲已有超过一半的国家报告了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30国,总数为457例。3月14日,中国以外的全球累计确诊病例已经超过中国的确诊病例了! 至于英国所说的“群体免疫”有个更流行的英文名称,按字面翻译的话叫做“牛群免疫”(Herd Immunity)。最先发明这个词的人显然把人类和牲畜混为一谈了,两者对于流行病学研究来说也确实无甚分别。但是,这个概念后来的走红恰恰证明人类和牛群是不一样的,因为牛群不需要担心老弱病残,人类则正好相反。人道主义决定了我们不会主动放弃保护任何人,哪怕他是个没什么“遗传价值”的老弱病残。而现在英国和德国显然认为既然已经防不住了,那就不如干脆改变策略,不再把工作重点放在防止疫情扩散上,而是转入下一阶段,即主要以减少损失为主,耐心等待以下两件事的发生:第一,期待专门针对新冠的特效药或者疫苗能够尽快研制出来;第二,期待有越来越多的身体健康的中青年人能够通过感染新冠病毒而产生免疫力,从而建立起一道群体免疫屏障,保护那些最危险的老弱病残。
那么事实是怎样呢?我们知道疫苗本质上就是一种灭活(或者减活)的病毒,通过人为的方式让其迅速在人群当中扩散,使得这个群体内的大多数人都迅速获得了免疫力,从而摆脱了该病毒对于人类的“自然”选择作用。对于一个封闭社区来说,到底需要让多少人获得免疫力才能阻止该病毒的继续扩散呢?数学家们很快推导出了一个算法,只要知道了某种人类病毒的R0值,也就是每一个传染者会感染几个人。如果R0<1,传染病会逐渐消失,如果R0>1,传染病会以指数级传播,成为流行病。根据R0,也就可以计算出让它停止传播所需的最低免疫率。要保持其他参数控制得跟国内相同水平的前提下,这些国家的人员接触频率要比平时下降至少60%以上,这对欧美国家的组织动员能力本来就存在较大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