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理儿哥收到一份在港内地女大学生的投稿,主要谈了谈她在香港大学三年时间特别是“反修例”暴乱以来的所见所闻所感。内容较长,不过值得慢慢品读。再次感谢女同学投稿。 我是一名香港大学内地生,今年大三,高考的时候,我是以全校第三的成绩考上了香港大学(港大),本来按照爸妈的意思,觉得一个女孩子还是不要走的太远,想让我报考北京大学或人民大学。 但爸妈不知道的是,很小的时候他们带我去的那次香港,让我对香港有了特殊的情愫。从小学到中学,我一直关注香港的一切,特别是很钟情于香港过去的那些经典的歌曲和影视剧。我听的是杨千嬅、陈奕迅、Beyond,回看了不知多少遍张曼玉的《花样年华》和《甜蜜蜜》,甚至作为女生,男生最爱的《古惑仔》我也一集没落,从“猛龙过江”到“洪兴十三妹”,我爱上了黎姿的“小结巴”和拽拽的“山鸡哥”…… 虽然内地的发展日新月异,也有很多高楼拔地而起,但“东方之珠”的独特魅力仍让我这个来自三线小城的姑娘充满向往。从上高中开始,我就下定决心,要考去香港读书。在报考的时候我选择了香港大学的社会科学院。 在我的坚持下,父母最终依了我。三年时间,我在这个早于内地发展几十年的“钢筋水泥”的城市里,经历了从满怀欣喜到充满疑惑、再到孤独害怕的心历路程。我有时候很想跟爸妈说“我想回家”,却从未说出口,就像很流行的那句话——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初到大学充满了新奇,除了之前的学费,我交出的第一笔钱就是学生会年费。 了解后才知道,学生会的会费是强制缴纳的,被称为“必然会费”。我最初就没有交,从那以后经常会收到学生会的催款邮件,且发现如不缴费脱离学生会,我可能丢掉一大半的校园生活。因为学生会管辖着院会及学术协会、舍堂学生会等五大类一百多个属会,囊括了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段时间后我明显的感觉到,香港大学内对学生身份自动分出了“三六九等”,外国学生比较受欢迎,其次是香港本地学生,而内地来的学生容易受到排挤。 倒不是因为内地同学内向或沟通有问题,根本原因就是“身份”,所以内地的学生与港生间交流不多,各玩各的。不过这也让大家专心于学习,内地的同学成绩一般都很好。 还有一个小细节,内地的同学都讲普通话,但港生与我们交流时很少讲,有的甚至装作听不懂,他们更喜欢说英语,就算讲粤语也夹杂不少英语。 有人会说这只是语言习惯,但绝对不是,你能明显感觉到他们认为英语是显示贵族身份的、是高级的。所以,他们从语言沟通上就要与我们切割开来。 大学只是社会的缩影。与香港人之间有限的交流中,言语之间能感觉到,他们对香港的自由民主有优越感,经常也质疑国内的各种问题,内地在他们眼里完全不够透明开放。 我17年来这里,已经非常明显感觉到了香港与内地人之间不和谐的关系了。慢慢的我学会了小心翼翼,深怕自己会“做错”什么而“得罪”身边的香港人,怕受人白眼。原来的那些向往早已不再,有时候会感觉自己“身处孤岛”…… 讲的有点没条理了,还是说说这次大家关注的“反送中”吧。 这次港大有很多同学上街,学生会也充当了组织者,每次上街,本地的港生都能知道,但不会通知内地学生。港大学生会的人数不多,他们都一直宣称是“代表香港大学所有学生”,年龄不大就已懂得“绑架民意”。学校里的一些港生不满内地学生成绩好又拿奖学金,所以会利用学生会在校内折腾‘民主自由’,制造对立。 “反送中”以来,我们更是很难安静学习的了……爸妈每天都在打电话问我“有没有人欺负你?”嘱咐我“别跟他们一起闹,一定离他们远点”。我跟爸妈一直说学校里根本没事……但这当然是谎话,我不想让他们担心。 实际上,之前的几个月,学校里“反送中”氛围异常浓厚,近段时间才缓和了一些。港生每周末都会上街去参加活动,回到学校还会吼一吼,喊喊口号,而且口号一直在变。最开始主要喊“反修例”,而后又变成“反黑警”、“反暴政”。 校内随处可见“连侬墙”,大大小小的手绘或印刷的海报和标语贴满了学校的墙壁,内容基本也是“民主自由”、“五大诉求”、“黑警”、“暴政”等,其实也没什么人看。学校内也有个“撑警墙”,但只有特别小的一块,而且海报经常被人撕掉或涂抹。 校园里社团有的也摆摊,向人推销头盔、猪嘴、面罩、护甲等示威装备。还有在推荐书籍的,都是《抗命的伦理》这类公民抗争的书。有时候走在校园里还会听到为“反送中”专门创作的“港独歌曲”。 其实之前我身边的香港同学本身对政治并没表现出多大关心。但这次他们突然变得很狂热,参与暴力的人不在少数,他们都觉得很有“使命感”。老师教授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学校里乌烟瘴气。有的学生被拘捕或受伤后,学生们还会组织募捐活动。 处在这样的氛围里,我战战兢兢,也不敢表达观点,一直保持沉默,怕发声后被攻击、被起底。但我的爱国情怀是一直在心里的,只是不想让爸妈担心我。 这些参与暴力的同学一直强调“反送中”、“五大诉求”是民心所向,指责特区政府“不听民众的声音”、“忽视民意,冷血暴政”……但这些所谓的民意是从哪里来的呢? 作为一名主修社会学科的大学生,其实近几个月来我一直在默默关注研究香港社会的转变特别是民意的倾向。我个人的认识是,目前大学里所谓的民意是“绑架”而来的民意,比如你发出不同的声音就要受到攻击和起底。而大学校园目前的状况,就是整个香港社会的一个缩影。 但是民意对他们很重要。原因很简单,我觉得他们特别需要用“民意”粉饰暴力,证明其行动的正当性,制造众望所归的假象。“民意”如何出炉的呢?这里可以结合我相对擅长的专业给大家介绍一下。 比如前几日,特首林郑发布《施政报告》后,香港民意研究所很快就发布了一个关于林郑《施政报告》的“民调”,称市民对施政报告的满意率仅有17%。 这个香港民意研究所(简称香港民研)正是我们港大前知名教授钟庭耀主导的,原来属于港大,大家称其为“港大民研”,现在钟教授成立香港民研算是单飞了。 其实钟教授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很多同学认为他更像一个政客而非学者。钟教授对外的出镜率很高,与很多议员、政客走得很近,也很有钱,否则也不可能有资本单飞。 钟教授的“民研”主要做的社会政治类民调。“民研”做样本调查前,一般都先缩小范围,确定“目标群体”,一百至几百人不等。然后,“民研”通过电话访问的形式收集样本,再用自创的标准来计算满意度。 我们社科院的学生都知道,“民研”的民调评分结果还经常采用平均分的方法,但是通用的方法应是研究支持度,不做评分,因为采用平均分的方法很容易被有些极端分数影响科学性和客观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