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医疗、医保、医药互动发展,引导健康养老服务向大众化、特色化、专业化、品质化、智慧化发展,推动健康管理、健康养生向精细化、品质化、智能化迈进,促进健康与养生养老、旅游、健身休闲、老年食品与用品融合发展。完善城镇养老服务设施,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的功能衔接。以智慧应用为重点,推进“互联网+健康”行动,推广智能健康养老服务,重点发展慢性病管理、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居家健康养老、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生活照护、养老机构信息化服务等健康养老服务。 鼓励各地依托优质医疗机构和旅游康养资源,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养老、旅游健康养老、温泉养生养老、绿色有机食品养生等各具特色的康养产业。到2025年,建成10-15个国家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基地、30-40个省级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区,健康养老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提升至10%左右。 (三)提升高铁沿线服务业竞争优势。 推动金融、会展、电子商务等各类服务业在高铁沿线集聚发展,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效率和水平。 高铁沿线南昌、赣州、九江、上饶、萍乡等重要高铁枢纽,坚持高标准定位、高品位开发,加快资金、人才、项目等高端要素集聚,大力发展金融、商贸、会展、电子商务、网络教育、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与高铁枢纽融合发展。 高铁沿线景德镇、新余、鹰潭、宜春、吉安、抚州等节 点城市,以旅客需求为中心,充分发挥社会效应,加大市场经营力度,在高铁站周围合理布局发展金融、信息、商务、生产性租赁等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和商贸、文化、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不断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 第三节 发展现代绿色生态农业 (一)优化高铁沿线农业布局。 高铁沿线重点地区着力打造10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3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推进建设5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将产业园打造成为技术先进、金融支持有力、设施装备配套的现代技术和装备加速应用的集成区。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 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围绕打造“粮食、畜禽、果蔬、水产”四大千亿产业,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重点培育一批年产值过100亿元的加工型龙头企业,推动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上规模、上水平。在高铁沿线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绿色生态农产品基地,将高铁沿线打造为品牌突出、业态合理、效益显著、生态良好的乡村产业兴旺引领带。 推进贸工农一体化发展。重点在赣州、吉安建设市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成交易服务大厅和大棚,力争年交易额达到50亿元以上。推动农业由“单一”功能向生态、养生、文化等多功能拓展,建设一批集生活、生产和生态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加快发展油茶、毛竹、苗木花卉、林下种植、家具及木材加工、香精香料及其他林化、野生动植物繁育与利用及森林旅游休闲康养八大产业。 推进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引导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重点通过股份合作等形式入园创业创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搭建一批创业见习、创客服务平台,降低创业风险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打造多个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双创”孵化区。 第四节 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一)强化创新平台建设。 借助高铁大力引进创新资源、创新机构和创新人才,抓好重大创新平台提升行动,提升区域创新综合实力。围绕全省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以省内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组建产业重点创新平台,重点推进中国科学院江西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亚热带植物园、中药国家大科学装置、中科院稀土研究院、中国信通院江西(鹰潭)移动物联网应用技术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西研究院、江西省中科院云计算中心大数据研究院、中科吉安生态环境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以大南昌都市圈为主体,以赣江新区和南昌高新区为引擎,积极打造赣江两岸全面创新示范区。加快创建江西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井冈山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打造南昌航空科创城、赣州稀金科创城、南昌中医药科创城、上饶大数据科创城、鹰潭智慧科创城等产业创新中心。 (二)聚焦关键领域创新。 围绕电子信息与新型光电、航空、生物医药及大健康、光伏、新能源汽车和锂电、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节 能环保、氢能等新兴产业领域,前瞻部署一批创新链,实现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按照产业、企业、项目、技术、团队“五位一体”布局,集中资源,重点支持一批有市场推广需求、有产业化前景、能转化为大规模生产能力的重点产业领域升级项目,培育壮大一批行业优强骨干企业,提升制造业重点领域竞争力水平,为全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倍增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 (三)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 积极对接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计划,加大申报推荐和跟踪服务力度,力争有更多优秀人才入选。创新实施“海智惠赣鄱”“海外人才江西行”等引才活动,推进院士工作站、“海智计划工作站”等引才引智基地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相关铁路高校加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科研创新平台申报。实施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工程、技术市场建设工程、技术转移和创新服务体系推进工程、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工程,推进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在江西转移转化,完善网上技术市场、科技孵化体系、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机制等。 第五节 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 (一)突出承接产业转移重点。 围绕高铁沿线优势产业集群、新兴先导产业培育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依托沪昆和京九等高铁通道,突出“东进”和“南下”,积极对接粤港大湾区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大南昌都市圈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京九电子信息产业带等;主动承接长三角一体化产业转移,提升汽车、航空制造、有色金属等产业规模和水平。加强“北上”和“西出”,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对接长株潭、武汉城市圈的产业分工协作,促进长株潭优势产业链条向新宜萍全面延伸。 (二)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