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刘亢张展鹏刘巍巍陆华东 昆山有戏。作为“百戏之祖”昆曲的发祥地,这里刚承办了全国戏曲百戏盛典。文脉相传,不仅在咫尺舞台空间;走进周庄水乡、千灯古镇,同样能感受到当地传统文化的赓续。辗转水巷小桥、青砖黛瓦间,这里有最江南的温婉气韵。 昆山有戏!在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演进的宏阔大戏中,昆山从后起者裂变为领舞者。这个面积不足一千平方公里的城市,2018年综合实力、绿色发展、投资潜力、科技创新、新型城镇化质量等指标均列全国县级城市首位。领跑县域经济14年,这里有最中国的城市脉动。 昆山近年来一直在追求构建人与城、城市与自然、本土历史与现代气质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格局。昆山从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竞争力、城市底蕴、城市宜居四个维度去打造更加绿色的生态之城、更加开放的创新之城、更加包容的人文之城、更加便捷的共享之城的实践和治理逻辑,为中国中小城市从全面小康迈向现代化,提供了生动的案例和借鉴。 今年是昆山撤县建市30周年,2月,昆山被江苏省确定为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地区之一,《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蹲点调研,求解一座城市如何既融入澎湃的时代发展大潮,又坚守独特的城市核心气质,在城镇化浪潮中,逐渐崛起为一座有格局、有魅力、有温度的特色之城。 双面“绣”昆山 8 月23 日,古镇周庄,演员和游客在《四季周庄》演出中表演婚庆民俗季春鹏摄/ 本刊 公元464年,祖冲之调任娄县(昆山前身)县令,后在此地13载。纵为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精确推算到小数点后7位的人,他也无法推想出千余年后这方水土的巨变:昆山经济总量连续14年居全国百强县首位,2018年人均GDP3.48万美元,高于韩国、接近日本。 昆山祖冲之路长12公里,其中一段与杜克大道相交。南北朝著名的科学家,与拥有苹果公司现任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等知名校友的美国杜克大学,在中国江南不期而遇。 兼容并蓄、风格多元,是《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对昆山最深切的感受。如同苏州刺绣的顶级技艺双面绣——同一块底料、同一次过程,呈现出绣面图案正反如一的奇妙效果。 快与慢的城市节奏 大渔湖,由烧砖取土坑改造而成,每周六上演世界最大水影秀,跨度350米、最高喷射60余米,还将《牡丹亭》等昆曲植入绚丽水幕中。 喷泉时高时低、音乐时而激昂时而婉转、画面在宏大壮观和灵动秀美之间切换,彰显着这座城市的生机勃勃、张弛有度。 7月22日上午,峰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顺利拿到营业执照,刚好是昆山的第40万张。总人口277.4万,户籍人口90.3万,市场主体竟多达40万个。 昆山今年以“白皮书”形式出台23条优化营商环境新措施,对照世界银行评价指标,涵盖开办企业、税务服务等方面。“细则很具体,可操作,与国际接轨,助力开放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变。”昆山市委书记杜小刚说。 通力电梯235米高的试验塔是昆山地标之一。这家芬兰公司1996年落户,2018年纳税12.75亿元。试验塔代表着昆山外向型经济的高度:集聚56个国家和地区的8400多家企业,包括48家世界500强企业。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贸形势,昆山上半年仍跑出了“加速度”:新设外资项目128个,其中超亿美元项目8个;累计完成进出口2640.7亿元,同比增长2.6%。 前一步车水马龙,后一步亭台楼榭。经济飞速运转的昆山,有慢生活的另一面。 大渔湾畔的智谷小镇(8月24日,无人机拍摄)。 昆山人喜欢吃面,除了名声在外的奥灶馆,街头巷尾小店生意也好。人们吃完面习惯到公园走走。蜿蜒的园路、考究的植物、江南园林的诗意画风,喧嚣嘈杂被挡在墙外。散布在昆山市区的微型“口袋公园”,成为市民休憩好去处。 昆山城乡交融,最远的周庄开车50多分钟也能到。周庄四面环水,依河成街,桥街相连。灰瓦、木门、雕花窗,明清时代的房屋,沟壑纵横的古树。船娘划着小船,树影婆娑,正好慢享这“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的惬意。 大与小的城市治理 昆山名中带山,其实只有一座形似马鞍的玉峰山,当地人开玩笑说它“高8848——厘米。”虽无高山,但昆山人却站位高、眼光远。 规划全长逾41公里、贯穿昆山的苏州市域轨道交通S1线,总投资超294亿元,已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四年后竣工,将与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无缝衔接。 投资120亿元、昆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史上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中环快速路已开通运行,助力昆山由平面交通迈向立体交通。 《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2018年审议通过,提出把昆山“从制造业强市发展成为功能综合的现代化大城市”,为全省示范。 大动作频频的昆山,城市管理犹如绣花般精细。昆山市市长周旭东说,作为外来人口大市,要管理和维护好社会运行系统,需在细微处见功夫、见质量、见情怀。 8月22日,昆山市金龙市场水果超市的店员在整理摊位。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水乡韵味的装修风格、宽敞整洁的大厅、规范的门头标牌、可远程监管的智能秤,经标准化改造后的江南生鲜农贸市场如同超市。从“脏乱差”到“洁净美”,昆山市民时常从身边的变化感受到城市治理者的细心。 昆山外来人口尤其年轻人多,不少人喜欢吃烧烤。面对影响市容的烧烤店,昆山不是一关了之,而是引导入室规范经营,并要求加装净化设施,减少餐饮油烟。既让老百姓吃得便利、安全,又不影响交通和市容。 传统与时尚的城市格调 九月江南的午后,阳光耀眼、微风拂面。昆山杜克大学里,平静的水面倒映着四周极具现代感的建筑。作为中外高等教育的探索性实践,学校助力昆山打造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 杜克二期校园已开工建设,主打青瓦白墙的本土色调,同时引入北美校园的景观元素,体现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的城市理念。 无人机拍摄的昆山杜克大学景色(8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兼备传统与时尚风貌的,还有锦溪镇祝甸砖窑。这里被住建部评为“最佳废旧建筑再利用实例”,成了昆山新晋的“网红打卡点”。 祝甸村三面环水,清初时沿岸建有38座窑,如今尚存8座,是江南地区仅存的一处砖窑遗址。现在被改造为古窑文化园,徜徉其间,就像穿行在历史与现代交错的折叠空间。 “留下乡愁是乡村演变的底线。”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是祝甸砖窑文化馆项目的设计者。在他看来,把这块“不合时宜”的旧址保护下来,是对历史文化最好的尊重和报答。 昆山智谷小镇被评为“全国最美特色小镇50强”,拥有杜克大学、昆山工研院、清华科技园等科教资源,和阳澄湖等生态资源。建筑采用红砖彩瓦,欧式风情明显,却又精巧地融合了昆曲等不少本土传统元素。 在秦朝时设县、距今2200余年的昆山,“我们能触摸到时尚的最前沿。”前来参加青年电竞大赛的选手们如此谈及对昆山的印象。 绵柔与坚韧的城市性格 一壶清茶,几盘青豆、瓜子、腌菜,几张八仙桌,几十位村民围坐,开诚布公,坦率交流。这是昆山的“吃讲茶”习俗。 昆山古镇上,居民和睦相处,有问题就像“吃讲茶”这般,坐下来调解协商。 作为一座典型的江南水城,水孕育了人的温情。说着一口吴侬软语的昆山人,待人友善,对于已是本地人口两倍的“新昆山人”,显示出很强的包容性。 “不知不觉间到这城市已十年,已不再是那懵懂的少年。”来自安徽的梁立鹤根据自己工作和生活的感受,创作了《晚安吧,昆山》,引发了不少人的共鸣。他说这里没有外地人概念、更没有地域歧视。 8月25日,游人在游览千灯古镇(无人机拍摄)。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