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6天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南通货币展”9月8日在市劳动人民文化宫闭展。这项活动由人民银行南通市中心支行、南通市钱币学会主办,活动除展示第一至五套人民币外,还陈列了带有南通元素的红色货币、南通地方纸币、古钱币和建国后发行的纪念币。这其中,南通红色货币、南通地方纸币以其浓郁的江海特色成为本次展览的一个焦点。 一张张老纸币静静地躺在展柜里,像一部无声电影,述说着那个年代的历史。 毛主席像钞票最走俏 江淮银行一名有来头 我市著名收藏家顾永祥是这次活动的组织人员。他告诉记者,活动展示的南通红色货币、地方纸币是我市14名钱币藏家的收藏品,其中不乏难得一见的珍品,甚至是孤品。 顾永祥指着一个展柜中展示的一张印有毛泽东肖像的纸币,对记者说,“这张是此次参展的红色货币中最珍贵的。” 记者仔细观察发现,这张纸币面值20元,正面赭色,是江淮银行于“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发行的。“别看她面值才20元,但市场价已达到数万元。为什么身价这么高,原因很简单,因为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发行的纸币中,印有毛泽东肖像的并不多见,物以稀为贵。这张纸币,据我所知南通地区不超过2张,这张是我市收藏家江航10年前在交易市场所购。” 江淮银行于1940年11月在海安成立,该行发行江淮币通行于苏区各县,1945年8月与其他4个地方银行(银号)合并组成华中银行。顾永祥解释说,当时成立江淮银行,目的是在经济上粉碎日伪的封锁和掠夺阴谋,调剂苏北农村金融,推进苏北经济建设,建立独立的金融制度,维护根据地资源,巩固和发展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 据说,江淮银行这个名字是刘少奇同志的杰作。原来,当时有人建议取名为“两淮银行”,意思是银行立足淮南,背向淮北。刘少奇认为,叫两淮面太窄,也不够气派。新四军还要向东发展,继续挺进,将来是面向大江南北,横跨淮河两岸。“就叫江淮银行如何?”少奇同志的提议得到在场所有人的赞同。于是,这个即将呱呱坠地的银行就取名为“江淮银行”。 张謇签名钞票很珍贵 当年废纸今成珍藏品 参展的南通货币中,不仅有解放区发行的红色货币,还有含张謇元素的钞票,以及民国时期与南通地区有关的纸币、兑换券。 顾永祥从一张展柜里拿出一张钞票,“你瞧,这张钞票的背面还有一位南通人的签名。”顺着顾永祥所指的方向,记者发现钞票背面右下角有一行英文字母签名。“这是张謇的签名,签名采用的是威妥玛式拼音。和那张毛泽东肖像纸币一样,这张钞票也是个稀罕物,据我所知,目前南通仅发现了2张,市场价有2-3万元。” 对张謇人生历程比较熟悉的人或许知道,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先贤曾担任交通银行总理。任职三年间,交通银行发行了由张謇签名的纸币共18种,其中样币5种、流通纸币13种,地名品种有:上海、天津、青岛、汉口、哈尔滨、奉天。 记者注意到,参展货币中有几张江苏省兑换券的正面盖有“南通县印”“如皋县印”的字样。“这是江苏银行于1924年发行的兑换券。”顾永祥解释说。原来,当时发行这些兑换券是为了解决一些地方因小币不足带来的不便。得知这一消息后,张謇和张詧及时与江苏军务督办卢永祥进行了沟通,于是这些兑换券得以在南通县、如皋县等地使用。翌年,卢永祥因受奉系军阀排挤被迫辞职,这些兑换券也就成了一张废纸。“因为发行时间仅一年,加上时间久远,当年的废纸已经成了一纸千金的收藏品。”顾永祥笑道。 地方文化须记录保留 两本著作推货币收藏 在南通收藏界,顾永祥的大名无人不知。顾永祥名气大,除了他的收藏品多,还有他的热心。近几年,顾永祥独著或和他人合著了好几本收藏类书籍:《张謇的实业公司股票》《南通老商标》《南通徽章图集》《南通融资券》《南通电子产品图集》……还有两本和南通货币有关的作品——《南通地方纸币》《南通红色货币》。 “早在青少年时期,我就涉足收藏,对南通货币发生兴趣,应该追溯到20年前。当初,南通地方纸币吸引我的是它具有较高升值空间。随着对这一门类认识的提高,收藏兴趣从投资转为研究。”顾永祥告诉记者,他和江航等好友出了两本南通货币专著,完全是出于一种责任。以南通地方纸币为例,她是上世纪初国内纸币的一朵奇葩,当时的南通是座小城,地方纸币发行量相对较小,在收藏界人士的眼中,数量少更显得珍贵。另外,南通地方纸币还有历史名人张謇这一背景,值得后人挖掘研究。 “和南通有关的解放区货币,是南通红色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南通地方纸币,则全面见证了‘近代第一城’的一段辉煌,我们应该以文字和图谱的形式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顾永祥和江航等人的想法,得到收藏界好友的大力支持,不少人拿出精心收藏多年的珍品,供他俩采集图谱。 一些收藏爱好者通过阅读《南通地方纸币》《南通红色货币》,开始关注南通货币,“高兴是毛泽东肖像、张謇签名这两种纸币的收藏者,他正是阅读这两本书后对南通钱币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短短几年间收藏了100多种南通红色货币、南通地方纸币,其中一些品种填补了南通收藏界空白,对南通货币收藏研究是一种很好的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