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PD-1为例,作为一种广谱抗肿瘤疗法,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药企入局。截至目前,国内共有5个PD-1药物获批上市,其中两个进口,三个国产。整个PD-1行业竞争进入新一轮的白热化阶段,厂商之间的价格战也在打响。今年2月份,君实公布了“拓益”的售价,一度拉低行业的平均定价水平。按照年治疗费用来计算,同一适应证的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默沙东生产)年治疗费用约60万元(平均体重60kg计),拓益的价格是18.72万元,不及K药的1/3。
“即使一个PD-1抑制剂(抗肿瘤免疫药),都有20家企业开展相关研究。但最后真正能占据市场的,估计也就是前5家。那后面的企业还能不能获益?”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管理司生物制品处处长张辉提出了质疑。
资本方同样表示了担忧。杏泽资本创新合伙人强静认为,产能的投入需要更理性地去判断,尤其很多企业做的“me-too”产品,主要集中在PD-1、PD-L1几个靶点上。往往一个产品出来,有上百家企业跟随。“真正把这些产能释放后,是不是市场有这个需求?”
“做CAR-T、PD-L1(抗肿瘤免疫制剂)方面的企业非常多。”汇富资本的合伙人申文求的担心在于,如果产品质量达不到国外的要求,最终企业之间又去血淋淋地在国内拼价格,就很麻烦。
高特佳投资集团主管合伙人胡雪峰认为,单抗、PD-1、PD-L1、CAR-T都是前段时间的热点,所有人都在追这个热点,资本也非常火,泡沫是必然的。每位创业者都对自己的东西有所保留,都觉得自己的能力好,刚成立几个月甚至是半年左右的企业动辄就估值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确实有点太高了。所以,无论是投资也好,创业也好,要保持一定的冷静、理智,对自己有正确的评价和认识。
不创新是等死,创新可能会早死
一窝蜂去研发创新药,在药企老板看来,颇属无奈之举。
“有些事情是不得不做。”沈阳三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娄竞说,业界都知道单抗看靶点,双抗看平台。目前,已经有很多双抗(双特异性抗体)的研发平台,娄竞表示自己知道的就有30多个。很多企业没有平台,也没有技术,但又不能不去研究。于是就跟风做一些研发,可能靶点是一样的,但对应的靶蛋白不一样,这也算新药,也算创新。但本质上,仍旧是仿制。“因为这个是热点,别人有的,我们必须要有。”
抗体和靶点研究过于集中,在和铂医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劲松看来,这是行业发展不可避免的。“正因为靶点比较成熟,大家可以避免漫长、不确定性的因素,了解到市场的需求在哪里。这有利于之后整个抗体行业在靶点选择、立项方面做调整,进入越来越优化的资源调配和靶点选择阶段。”
“不创新是等死,创新可能会早死。”陈凯先说,这在业界已经是一个普遍的说法。但他认为,有一批企业确实把创新这条路基本走通了。“我们也看到,在今天的政策环境下,如果不创新,可能真的是没有出路。”
实际上,研发创新药风险高、周期长、烧钱快,药企老板们心知肚明。研发一个仿制药要3-5年,研发一个新药要10-15年。2018年,恒瑞医药研发人数3100人,研发支出高达26.7亿元。恒瑞药业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达到了企业营收的8%-10%。
申万宏源研究首席分析师闫天一接触过一个公司,测算二期和一期临床的项目后,每年大概需要10亿元左右的研发投入。3年之后,研发费用会达到将近20亿元。“对于企业而言,资金压力巨大。尤其是很多项目同时进入了三期临床,没有足够的资本,前期的投入就会浪费掉。”
投资回报率则是另一个现实困境。“创新药的研发成本增长很快,如果研发总成本在2亿-3亿元之间的话,峰值销售不到5亿元,投资回报率大概是10%左右,这个回报率只能勉强覆盖掉资金成本。如果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回报率勉强可以达到16%左右。”
德勤会计师事务所2017年对全球12家大型制药企业的持续追踪结果显示,制药巨头们的药物研发投资回报率已从2010年的10.1%下降至2017年的3.2%。因此,新药研发付出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
正因为如此,辰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杜振新的观点偏向于理性,“很多企业是以仿制药为主,转型去做新药研发,是需要有足够的利润支撑。而且,选择的路径要正确,如果运气不好,投了很多创新药,结果都流产了,损失会非常大。”
在创新赛道过热和拥挤的情况下,中国抗体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梁瑞安认为,资本仍旧青睐创新药,融资已经不是挑战。“一开始,我们就有刻意寻求差异化。由于选择的是全新的靶点,随之而来的风险就是临床是否能成功。此外,寻找一些新的靶点,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药企老总还在忧虑什么
令药企老总头疼的,还不仅限于上文提及的这些问题。
“所有的董事长都会有同样的感受,就是支付从哪儿来?”基石药业(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宁军列了一个数据,比如肝癌、肺癌患者,每个人需要支付5万美元,500个病人的话,就是2500万~3000万美元的支出。这样的创新药走向市场,没人帮你买单,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对于诺诚健华联合董事长崔霁松而言,目前面临两大挑战,一个是药品定价问题。在仿制药大国里,新药价格过高,大家不适应;价格过低,企业难以盈利。另一个则是如何国际化,“这个药不仅在中国卖,还要走向国际。那么,在国际上怎么竞争?是留给企业的难题。”
这一问题,同样是成都海创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元伟最苦恼的。“我们的新药已经在美国FDA开展临床三期。对于我们来说,把产品卖到美国去,资金和销售的问题,都会是下一步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