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国内

旗下栏目: 国际 国内 时局 热评

华为鸿蒙热潮背后:世界中小科技企业正陷入人才困境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8-26
摘要:1华为鸿蒙要做的是建立物联网标准,让万物互联的门槛降低。但随着科技竞争的加剧...

  1华为鸿蒙要做的是建立物联网标准,让万物互联的门槛降低。但随着科技竞争的加剧以及专利保护的落实,建标准的事情渐渐沦为科技巨头的“私事”,小公司的影响力及生存空间正在被挤压,世界的命运渐渐被大公司所绑架。

  2虽然大企业的生存力变得更强,但大企业与大企业之间也存在相互竞争与强弱交替。而随着5G临近,巨型企业的命运沉浮正随着世界物联网的标准之争而逐渐加速。

  3华为、三星、苹果和高通是5G时代的主要参与者,其中三星和苹果都遇到了自身发展的瓶颈,而只有高通和华为在物联网的布局中疯狂赛跑。华为与高通相比,拥有终端优势,所以华为鸿蒙的物联网布局比高通更广的同时,也相对较慢。

  4互联网巨头在过去十年比硬件巨头更早完成标准化,他们按照自己的分类需要,为普通人印上了各种标签。并通过数据相互流转,让我们随着自己的选择,走入了人的标准化世界。

  大约十天前,华为在深圳的开发者大会上正式发布了鸿蒙OS,这次大会除了宣布鸿蒙OS开源之外,也在大会议程中举办了一个媒体并不关注,但十分重要的“编程大赛”。

  编程大赛的活动很简单,让程序开发者用2分钟编写程序,以显示鸿蒙OS对开发者的友好程度。

  按照一位程序员的说法:“鸿蒙OS对开发者的友好程度决定了鸿蒙生态建设的难易程度,如果鸿蒙的应用和游戏建设相对简单且能产生稳定收益,就能够更轻易的吸引大量程序开发者入驻,而这些程序开发者的能力水平就是鸿蒙OS未来能走多远的根”。

华为鸿蒙热潮背后:世界中小科技企业正陷入人才困境

  事实上,纵观8月9日的华为开发者大会,鸿蒙全程只在讲一件事:如何让物联网设备接入鸿蒙。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华为为鸿蒙的物联网接口建设了许多方便易用的“代码集”。

  按照更准确的说法,也可以理解为鸿蒙正试图以软件和硬件为切入点,用开源的方式建立一套新世界的物联网标准。就像当年联发科推出SOC一样,鸿蒙的目标是让现有硬件产品能够“零成本”实现向物联网设备的转身。

  只是,和高通已经初现轮廓的“物联网布局”相比,鸿蒙这套标准的建设尚在早期阶段,后续仍需大量资金投入和磅礴的运气才能博得5G时代的一席之地。

  毕竟,这个赛场上的对手,除了物联网设备规模第一的小米,还有三星、苹果、谷歌、微软和高通等一众科技巨头在伺机而动。

华为鸿蒙热潮背后:世界中小科技企业正陷入人才困境

  让所有巨头“梭哈”的动力,除了2030年高达15万亿美元的物联网市场,更重要的便是标准化的世界趋势下,曾经站在巨人肩膀上成长的公司正在将巨人的肩膀“私有化”。

  这种私有化正在关闭后来者的通道。

  只是,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那个并不成熟的“电视”成了这场巨鳄纷争的“娱乐焦点”,我们普通人的安适,也成了这场标准化运动的最后妥协。

华为鸿蒙热潮背后:世界中小科技企业正陷入人才困境

  巨头时代

  “我们的芯片很好用,只是没有钱去做华为和高通那样推动标准化建设的资本,所以假如某个厂家要想使用我们的芯片,就必须围绕这个厂家的产品,单独做一套相互匹配的技术方案。”

  “这样的方案一两个还行,一但客户数量变多,这种匹配成本就会变得非常高,这几乎封死了我们和许多小型公司的合作通道。因为对于绝大部分中小型厂家而言,把芯片拿过去,要想让产品形成联动,他们自己还要解决一系列的逻辑问题”。

  这是8月9日,五矩研究社在参加上海人工智能展时,和一家物联网芯片公司发生的对话。

  按照这家国内芯片公司的介绍:现在的科技“进化”速度让他们有些焦虑,产品方面不仅缺乏把产品依靠各种服务支撑砸成行业标准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即便是人才可持续性方面,因为芯片市场直接和国内外一线企业进行人才竞争,也让他们这些小团队在面对心仪人才时“力不从心”。

华为鸿蒙热潮背后:世界中小科技企业正陷入人才困境

  因为据这家公司的对外负责人介绍:

  “我们当下能给到的年薪大约在60万,而华为和苹果等公司却可以出100万甚至200万。除了薪酬,巨头企业还有更好的技术交流环境。小公司,如果不是暴利的企业,现在连人才的持续性都是问题。”

  在这家芯片企业为人才焦虑的同一天,深圳的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华为产业链上1500位合作伙伴、5000名全球开发者却在以鸿蒙为中心的标准建设上进行的如火如荼。

  在开发者大会的介绍中,华为手机负责人余承东还透漏:“华为目前在170多个国家,15个数据中心,拥有91万应用开发者”。这样的人才储备,为鸿蒙OS的物联网建设打下了生根的基础。”

  所以,当科技从竞争走向巨人时代,一个我们可能并未注意到的趋势是:以华为、高通、三星、和苹果为代表的技术型企业,正在形成技术高地的绝对优势。

  这一趋势,曾得到了美国媒体Inc的数据支持。

  据Inc2018年统计:2000年时,每年有15%到20%的小公司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中型甚至大型公司,但这一比重,在2017年时直接腰斩。

  与此有关的另一组数据是:2000年时,每年有75%到80%的大公司保持着市场的庞大地位,但这一比例最近增加到89%。

  让超级企业保持优势的原因正在变多,据五局研究社了解,国外的一线媒体将这种趋势归结于两点:

  一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家企业的员工数量上限正在被打破。

  企业内部沟通及工作的信息化,让企业效率得到了充分提升。以前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竞争规则,随着大象本身变的灵活,而走向了灵活大鱼通吃的世界。

  事实上,从一线公司的号召力来看,大象的体形正在随着外围支援者的增多,而变得抽象化。就像苹果公司在2018年时只有13万2千名员工,但苹果的IOS系统却拥有几十万开发者在以各种身份为苹果工作。他们通过网络,以陌生人的合作联系在一起。

  二是专利壁垒的保护,让大型科技公司正在将“巨人的肩膀”私有化。

  佐证这一事实的数据是,全球研发投入前十的公司也在全球专利申请中名列前茅,而随着专利数量的累计,据美国Inc的另一组数据显示,美国的创新型企业正在急剧减少。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