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起,60周岁至64周岁老年人持北京通-养老助残卡,也可享受目前65周岁以上老人才能享受的免费乘公交、逛公园等福利政策。同时,困难老人将获养老服务补贴、失能老人将获护理补贴,本市还将探索建立家庭护理假制度,支持家庭成员照顾老年人。昨天下午,市民政局正式发布《关于加强老年人照顾服务完善养老体系的实施意见》,共涉及32项养老服务发展重点任务,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解读新政。 三项补贴整合为高龄津贴 “老年人照顾服务呈现需求大、多层次、多样化等新特点,因此,做好老年人照顾服务工作,成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重要课题。”市民政局新闻发言人李红兵介绍说,《实施意见》增设了困难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和失能老人护理补贴两项新政策。李红兵说,本市从2008年开始,为本市户籍老年人发放居家养老服务补贴、高龄津贴、高龄老人医疗补助等,在养老金之外给老年人多一层的养老保障和福利待遇。“但10年来,福利待遇水平一直未做相应调整,而且当前的老年人津贴、补贴、补助政策也存在碎片化问题。”因此,为体现公平可持续发展理念,有效缓解老年人生活照料困难,实施意见提出,将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高龄津贴、高龄老人医疗补助整合为高龄津贴制度,增设困难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和失能老人护理补贴,与困难老年人慰问补贴一起,构成本市全新的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津贴制度。
具体实施办法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将另行公布。全市将有56万高龄老人、5.5万失能老年人和3万困难老人享受到该政策。 优待范围扩大到60周岁以上 《实施意见》还提出扩大社会优待服务,将享受本市老年人免费乘车、逛公园等社会优待服务政策的对象范围,从本市65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调整为本市60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本市60至64周岁老人有100多万,这么多人一下子涌进公交和公园,能承受吗?”李红兵说,政策出台前,市民政局会同市财政局、市交通委、市园林绿化局、市公园管理中心等部门开展了政策风险评估,并通过召开公众座谈会、开展社会调查等方式,听取了公众意见,形成了政策评估报告,报请了市委市政府审定同意。 李红兵说,根据调查和评估报告,虽然本市每天客运量高达1000万人,早晚是出行高峰,但每天9点以后老年人才会形成出行小高峰,晚高峰一般很少有老人,因此老年人的出行习惯和整体高峰时间点并不冲突。该项政策拟于2019年正式实施。 探索建立“家庭护理假” 记者注意到,《实施意见》还提出了支持家庭孝亲敬老。比如,提出建立老年人监护服务制度,探索建立家庭护理假制度,支持家庭成员照顾老年人。下一步将深入调研,积极推动在本市早日建立实施家庭护理假制度。 此外,在促进养老服务市场发展方面,《实施意见》提出将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完善各类养老服务设施运营补贴制度,加快培育和扶持养老服务企业发展。市民政局已经研究起草了《北京市养老机构运营补贴管理办法》,拟综合考虑养老机构收住服务对象身体状况、服务质量星级评定、信用状况、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对养老机构实行差异化补贴。还将推进京津冀区域养老服务协同发展,制定实施养老机构运营补贴、异地养老交通补贴、“北京通”系列卡跨省市结算等协同发展措施等。 以上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 叶晓彦 ◆ ◆ ◆ ◆ ◆ 北京市此次政策的出台,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我国养老产业将迎来一轮爆发期。针对大多数老年患者在疾病后期不可能长期住院,而患者又渴望继续得到康复治疗,在此时,及时、长期、连续、综合的社区康复医疗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养老行业的爆发,必然会带动社区康复乃至基层康复机构的建设。如何建设我国社区基层康复机构,就成了值得关注的问题。 什么是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在1976年由WHO首先提出,即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广泛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在疾病后期,患者大多不可能长期住院,而患者本人和家属又渴望得到康复治疗,及时、长期、连续、综合的社区康复医疗显得尤为重要。但我国的社区康复医学存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社区康复亦称“基层康复”,社区康复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下,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支持,患者及其亲友积极参与,采用社会化的方式,使得广泛患者得到康复服务,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级有限的医疗康复资源,推动社区康复医学的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促进全国康复医学事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以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成果,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目标。 我国目前社区康复建设面临的问题 社区康复现状与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社区康复具有投入低、覆盖广、可及性强的特点,但目前只有16.7%有康复需求的患者能得到康复服务,康复服务与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 据调查,我国56%的社区卫生医疗机构没有设立康复科,并且社区康复人员以初级职称为主,一年中只有25%的康复人员参加过康复培训,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康复医疗的需求。 此外,估计至2030年,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慢性病患病率将高达65.7%,其中80%的慢性病患者需要康复治疗。目前社区康复事业的发展现状与对康复服务的客观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社区康复专业人员缺乏 这是整个康复行业都在面临的问题。按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要求,我国二、三级医疗机构共需要康复医师5.8万人,治疗师11.6万人,社区综合康复人员90.2万人,是现有康复人才的10倍以上,由此可见,目前存在着巨大的康复人才缺口。 社区康复治疗项目定价较低 康复体疗项目要求治疗师与患者一对一进行徒手治疗。偏瘫肢体综合训练收费为50元20 min,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保收费标准为10%计算,患者仅承担5元20 min,而治疗师一小时最多只能完成2人次的治疗。考虑到治疗师的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和脑力,其治疗的综合技术含量远远超过目前收费价格。 延伸至家庭的社区康复有待发展 很多需要康复医疗的患者,特别是老年人患者,一般急性期在综合性医院接受治疗情况稳定后,大多出院回家休养,很难在大型医院或专门的康复机构中完成全部的康复治疗,因此社区及家庭的后续康复服务十分重要。限于目前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的原因,延伸至家庭的社区康复服务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基层养老机构的康复服务有待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