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经开区明珠居委会法律援助律师在给明珠小学的学生们讲解宪法知识(2018年12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 郭晨 摄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声中,法治政府建设换挡提速,依法行政成为一道时代的鲜明印记。 一批重要领域法律法规制定出台,一批法治建设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举措取得重大进展,一批事关全面依法治国全局的制度设计、实践创新成果逐渐形成,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实践迈出新步伐。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建设格局清晰成型,效力日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江苏省盱眙县纪检监察干部来到盱眙县太和街道漫岗社区宣讲(2018年6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公平正义暖人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法治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用法治保障和增进人民福祉,让亿万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19年盛夏,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如火如荼。6月20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东瓦窑村村委会,一场特别的座谈会在这里召开,不少群众激动地流下热泪。 “中央督导组到我们这里来,我一晚上没睡着觉,压在我们心上20年的大山,就要搬掉了……” 在中央扫黑除恶第15督导组直接推动下,呼和浩特市打掉了以刘某琴为首的“村霸”黑恶势力团伙。该团伙盘踞东瓦窑村近20年,欺压当地百姓、侵害群众利益。 扫黑除恶,就是要扫出一片朗朗晴天,让人民群众带着满满的安全感决胜全面小康。 2018年以来,扫黑除恶发起总攻动员、掀起强大攻势。从湖南彻查新晃一中“操场埋尸”案,到云南深挖孙小果案,再到黑龙江哈尔滨市呼兰区委原书记、原区长等14名涉黑“保护伞”被查处,扫黑除恶与“打伞破网”“打财断血”同步推进,广大群众拍手称快,国家政权基础更加稳固。 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 2018年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机关举行第26次检察开放日活动,这是参加开放日活动的代表在参观12309检察服务中心。 新华社发 法治中国建设以人民为中心,聚焦群众所急所盼所需,为社会生活铸造坚实后盾—— “对食品、药品等领域的重大安全问题,要拿出治本措施,对违法者用重典,用法治维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 真抓实干,才能保证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一个个食品药品监管执法司法督察组直插一线,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用陪同、不走设计路线,聚焦食品药品安全重点领域的司法难点,全力保障人民“舌尖上的安全”。 开展全国集中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完成整治问题6242个;开展蓝天保卫战重点区域强化监督工作,检查企业(点位)41.15万个;开展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对1194个问题涉及的1507个责任人实施问责……2018年,各地各部门加大力度重拳出击,确保法律法规“长出牙齿”,为民解忧。 从办理身份证到机动车年检,从寻求法律服务到反映自身诉求,百姓身边“点滴事”,直接影响亿万群众对法治建设的切身感受。 人民法院打造“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和诉讼服务中心,四级检察院同步完善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公安机关持续推出驾照全国“一证通考”等一系列便民举措,司法行政机关推动公证服务“最多跑一次”,多地信访部门窗口从“隔墙喊”变“坐下谈”……党的十八大以来,一项项呼应民生需求、顺应时代发展的法治建设“暖心”举措,正在中国大地上不断涌现。 法治中国建设以人民为中心,不断织密公民权利保障的严密法网,破除社会治理痼疾顽瘴—— 1963年,“枫桥经验”从浙江诸暨干部群众的创新实践中诞生,半个多世纪来不断传承、历久弥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思路新举措,推动“枫桥经验”扩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迈上新台阶。 直面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积极回应人民新期待,广泛吸纳群众智慧,深入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2017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代表。他明确提出,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