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等,坚决维护国家安全与核心利益;颁布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电影产业促进法等,填补相关领域法律空白;出台外商投资法,助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修改中小企业促进法、预算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批事关国计民生的法律法规相继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夯实法治基础。 国家税务总局泉州市税务局丰泽街办税服务厅的工作人员在新办企业服务窗口为纳税人办理业务(2018年9月13日摄)。国地税合并后,国家税务总局福建省税务局在全省推行新办纳税人“套餐式”服务。 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立法要有针对性、有效性、可操作性,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婚姻、住房、隐私、合同……从制定民法总则到审议民法典各分编草案,“民法典时代”正朝我们走来; 贯彻食品药品领域“四个最严要求”,对疫苗管理进行专门立法,解决疫苗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回应社会关切; 修改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出台土壤污染防治法,解决“心肺之痛”,助力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修改立法法,明确立法权力边界,赋予所有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立法体系日渐形成; …… 立良法,更要谋善治。公平正义是执法司法工作的生命线。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凝聚法治中国力量,全方位深层次政法领域改革新格局不断拓展——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司法机关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司法能力和公信力,制约司法能力、影响司法公正的深层次、体制性问题逐步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鲜明勾勒出司法体制改革的历史性突破和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战线坚持正确改革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闯难关,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但没有做成的改革,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想了很多年、讲了很多年”都没有做成,足见沉疴之重、改革之难。这是历史性突破和成就,改的是体制机制,破的是利益藩篱,触动的是灵魂深处。只有下最大的决心敢于动真碰硬,才能守护好公平正义。 “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扭住司法责任制“牛鼻子”,12万多名法官、9万多名检察官遴选入额,优质司法资源充实办案一线。直接由独任法官、合议庭签署的裁判文书达98%以上,入额办案、办案担责、有责追究的司法权运行机制正在形成。 “执行难”,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正义。2016年,人民法院系统打响“基本解决执行难”战役。2019年3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郑重宣告:“‘基本解决执行难’这一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2019年7月14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关于加强综合治理从源头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意见》,向“切实解决执行难”目标迈进虽未有穷期,但步履踏实坚定。 检察机关机构改革强力推进,更好保障公平正义。2019年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重新设立的十大检察厅亮相,内设机构迎来“重塑性”变革,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等职能并行的法律监督总体布局形成。 …… 大刀阔斧,刀刃向内。直面人民群众关注的“痛点”“难点”、经济社会发展的“堵点”“盲点”,从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让公平正义之光普照。 废止延续半个世纪的劳教制度、人民法院实行立案登记制改革、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更好维护公共利益、居住证改革让两亿非户籍人口在居住地“扎根”、筑起防范权力干预司法的“防火墙”“高压线”、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守牢防范冤错案件的底线……回首过往,改革举措如涓涓细流,汇聚成破除藩篱的大潮。 在广西贺州市钟山县清塘镇榕水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村民在办理相关事项(2013年6月6日摄)。广西2013年加快构建“一服务两公开”体系(即:政务服务、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大力打造服务型政府。 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 如今,向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更高目标——“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迈进。 用法治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法治政府建设持续推进——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这一重要论断。 2018年5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一法庭,随着审判长孙华璞敲响法槌,物美集团创始人张文中迎来了期待多年的无罪判决。 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设立知识产权法院。为充分发挥司法在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保障网络安全、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方面的职能作用,增设互联网法院。 首次以中央名义出台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顶层设计,进一步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对采取强制措施更加严格规范……依靠法治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就是保护社会生产力。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以法治保障和服务改革发展。 制定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满足依法治国迫切需要;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均已向社会公布,实现政府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打造“宽进、快办、严管、便民、公开”的审批服务模式,用行政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国务院部门累计取消行政审批事项超过600项;印发法治政府建设与责任落实督察工作规定,督促法治政府建设与责任落实…… 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使职能边界日益清晰、权力配置更趋合理、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为社会经济环境注入新活力,不断释放法治建设新红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