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说,“党的领导”和“全面依法治国”不是历史的偶遇,而是实践必然性、时代现实性和法理正当性的逻辑连接,任何时候都不能否认、不能放弃、不能动摇。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的使命担当——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细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一条鲜明的红线贯穿全篇——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纵观世界法治发展史,一个国家和地区法治道路的选择,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个国家和地区法治发展的前途和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来源于丰富生动的中国实践,决定了法治中国的壮阔前景。 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政府权力边界,推动“放管服”改革落地见效;加强产权司法保护,营造风清气正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入脑入心……既汲取传统精华又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既与时俱进体现时代需要又蕴含民族精神符合中国实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法治中国建设,释放出日益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打牢基础。 制定监察法,确保监察体制改革在法治轨道蹄疾步稳;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破题开局,司法体制改革向党委政法委、公安、司法行政等政法领域全方位、各环节稳步拓展;2018年印发中央党内法规74部,不断扎紧依规治党的制度笼子;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为“一带一路”建设等提供法治保障;发布新修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预防犯罪工作条例》,完善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始终由法治引领、靠法治保障。 市民在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行政服务中心办理有关手续(2016年3月4日摄)。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是全国率先实施商事制度改革的地区,2015年5月发出全国首张“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营业执照。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治国安邦靠准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到新高度 2019年6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发布特赦令,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有关决定,对九类服刑罪犯实行特赦。 不到1个月时间,7月27日,54岁的徐某东走出广东清远监狱大门,和妻子在夕阳下紧紧相拥。“感谢党和国家,我相信他回归家庭后会更加珍惜生活,也将竭力为社会做贡献。”徐某东的妻子难掩激动。 这次特赦,是2018年修宪之后,直接以宪法为依据的一次重大宪法实践活动,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承续中华文明慎刑恤囚、明刑弼教的优良传统,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进一步在全社会树立宪法权威。 “徒法不能以自行。”宪法法律的实施,源于执政党对法治责任的担当。 市民在甘肃省玉门市民中心服务大厅窗口办理业务(2018年8月17日摄)。2017年以来,甘肃省玉门市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一窗办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将当地各部门所有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向市民中心服务大厅集中,在网络上向电子政务平台集中。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紧紧围绕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牢牢抓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个总抓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研判、精准施策,在法治轨道上坚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系提升——由静态的制度体系向囊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的动态体系转变,虽是法“律”到法“治”的一字之变,却体现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整体要求,意味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重大跃升。 夯实法治建设根基,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 2018年3月11日,人民大会堂,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载入宪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法治保障。 设立国家宪法日,在全社会弘扬宪法精神;制定国歌法,与已施行的国旗法、国徽法一道,构成落实宪法规定的国家象征与标志重要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听取备案审查工作情况报告,5年接受报送备案规范性文件4778件……在党中央领导下,实施宪法制度、加强宪法监督、维护宪法权威摆在全面依法治国突出位置,取得重要进展。 4月25日,浙江省诸暨市人民法院值班法官吴尚伟(左二)在调解一起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 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 个人所得税怎么收,直接影响百姓“钱袋子”。2018年8月,个人所得税法修改完成,给千家万户送来重大减税利好,被视为个人所得税制改革迈出的坚实一步。 法随时变,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哪里,立法就跟进到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