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中的补丁,也是很多机构容易疏忽的一点。一个中大型的机构,比如服务器、网络设备、终端机等,时而有补丁可更改,但也要分析实际作用再做定夺。而且要及时知道新的补丁上线时间,这要跟供应商保持沟通,确定补丁需要的时间、风险优先级等。 有没有出现过没按规定打补丁的事件?早几年的Wanna Cry(永恒之蓝)就是,它个病毒会锁掉所有档案资料,黑客收取比特币之后才能解锁。当时全球很多地方都中招了,如果及时打上Microsoft Shop的OS补丁,是可以避免的。 第三,人员意识培训。负责网络安保的人员是否具备专业知识跟能力?这必须由专业人才进行培训。很多人认为,有充分的实战经验就行了,但还是必须要求有专业认证。 因为经验会随人员流动,有专业认证起码能保证网络安保人员认知的水平在同一水平线。像科技风险管理或者网络安保之类的认证人员数量,至少要占团队90%以上。同时经常举办不同的网络安保培训活动。另外也可以通过攻防演练、座谈会、网络学习、钓鱼测试等培养安全意识。 引入智能化分析工具 很多机构有不同工具,例如防病毒、防攻击、防侵入等,在服务器上有防脆弱、防档案更改的工具,网络有一些像DDOS防阻塞式攻击的工具。 监控,其实都是监控到不同前中后台、终端或是服务器网络设备日志。日志单独查看可能很难看出问题,需要引入智能化分析工具,像Cyber Security Analytic,把不同设备的访问日志以及一些来自外部的访问IP的信息聚合在一起通过工具进行关联性分析,找出较为隠蔽的问题。 例如有些服务器或应用系统正常运行,但某时段有一个IP在极短时间内出现不合理的交易数量,便可藉此提示是否有使用机器人进行操作的可能。 实际上,近两年病毒或DDOS类型的攻击反而较少,更危险的是APT攻击(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高级持续性威胁)。它是在一个位置记录搜寻漏洞,找到更重要的一个设备,再在设备上找新漏洞,找到它认为合适的时候才发起攻击,手段非常隐蔽,攻击让人措手不及。这就需要建构大数据网络安保分析平台来应对。 实际上,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是政府、企业跟个人的共同责任。政府要做好立法和执法。企业方面,各个企业的网络安控水准跟意识各不相同,有些中小型企业没有资金跟人才去部署,怎么保证他们都有这样一种安全意识也是问题所在。 同时,个人也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注意个人ID密码被盗,钓鱼邮件,WiFi安全性等等。甚至平时你填的表格信息,也要考虑到信息用途,说不定很多信息因此就丢失。 即将启幕 CCF-GAIR 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AI金融专场 历届 CCF-GAIR 已汇聚多位诺奖、图灵奖得主,28位海内外院士,21位世界A类顶会主席,103位Fellow,400多位知名企业家以及100余位VC创始人出席。 8月7日-9日,《AI金融评论》将在第五届CCF-GAIR中举办「AI金融专场」,目前统计学“诺贝尔”— COPSS总统奖得主,摩根大通执行董事,世界顶级学会主席,金融巨头首席科学家、首席风控官,已确认出席。 会议详情与合作,可联系专场负责人周蕾,微信:LorraineSumm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