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离职后不久,3月26日,上海艾利斯医药宣布任命牟艳萍为公司首席执行官,全面负责公司业务运营。4月17日,上海艾利斯医药向科创板提交上市申请。K药和O药的商业化团队变动是典型代表,尽管K药和O药都有不错的商业化前景,但面临本土药企激烈竞争,而负责K药、O药的职业经理人由于外资的体系,无法获得进一步的激励,转投科创板、港交所上市医药企业无疑能够获得更直接的业绩激励。实际上,不止PD-1相关药企,众多本土创新药企如基石药业、和黄医药、复宏汉霖、泽璟制药等都宣布了自建商业化团队的计划并已经进入到招募程序中,对于外资药企刚刚上市创新药商业化而言,在人才上无疑会形成竞争压力。
03 外资高管“水土不服”
同样在5月6日,复星医药发布高级管理人员辞职公告,尹鹤群辞任复星医药高级付总裁、中央研究院院长。尹鹤群于2019年2月11日起任复星医药高级副总裁,在此之前的2年担任辉瑞研发副总裁。而在加入辉瑞之前的10年时间,尹鹤群历任诺华研发科学家、总监、资深总监、执行总监。
此前履新复星医药接受采访谈及职业生涯时,尹鹤群曾表示,“我认为至少还可以工作20年”。但最终,尹鹤群在加入复星医药后1年多便选择离开。
尽管外资高管加入本土药企,已经不鲜见,但水土不服的情况仍然存在。2019年7月6日,在歌礼制药短暂任职后,李正卿返回默沙东担任默沙东实验室中国副总裁。
而此前在礼来中国曾担任研发部负责人的Kerry Blanchard在短暂加入信达制药后离开,并在由康桥资本成立的云顶新耀公司担任首席执行官。
如何能够留住高管人才?无论对外资药企还是本土药企而言,都是很大的挑战。而对于外资高管而言,如何能够克服“水土不服”情况,适应外资体系外的环境,则是需要克服的主要难关。
同在一天宣布辞职,三个人最大的共同点是都带有深厚的外资药企职业背景和经历,但面临的处境和选择各不相同。
段小缨此前在GE全球体系中的升任,颇有“救火”意味,而离职则是在外资药企全球架构调整后,回归到医药主业。郭安峰的选择是当下众多跨国药企高管选择的职业路径,加入本土医药企业。而尹鹤群则多少代表了这一职业路径的“逆流”,外资药企高管加入本土药企“水土 不服”离开的不在少数。
三个人的辞职并非个例,近期外资药企面临剧烈的人事变动,涉及高管也涉及一线员工,已经有多家外资药企宣布裁员计划。如近期便有消息称,艾伯维因为竞品进入国家医保而自己的产品没有进入国家医保,失去很大的竞争优势,丙肝药品代表面临裁员,而裁员赔偿方案也已经流出。
疫情在中国渐入尾声,但对外资药企而言危机并未解除,无论高管还是一线员工,都在被环境选择,也要在这个艰难环境中做出选择。
附2020年以来外资药企人事变动表(E药经理人根据公开资料汇编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