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4月10日美国白宫首席经济顾问库德洛向全美呼吁:在中国的美国公司应考虑撤离中国,美国政府提供“搬家”的费用支持。早前,日本同样呼吁日本企业撤离中国,并宣布提供2200亿日元(约20亿美元)的资金用以支持日企搬回日本,2亿美元支持日企搬离中国转向东南亚等亚洲其他地区。 全球范围内挑起贸易冲突,尤其是与中国之间的关税战,是一个自然结果。进入到这一阶段,全球产业分工和跨国公司跨境的资本配置,就不再是一个成本考量的问题了,而解决国内结构化矛盾成为为优先的考量。 全球产业链转移会一夜之间轻松完成吗? “全球产业链重构不会一蹴而就!” 吴雅楠博士提醒我们必须看到全球产业链重构将是一个大趋势,中国不能独善其身,还须抓紧时机,及早做出应对和调整,以适应后WTO时代的逆全球化潮流以及产业链多极化多元化的格局。 以人才红利来替换劳动力红利 吴雅楠博士认为疫情、停摆和隔离直接会导致全球生产体系的崩溃,出现短期休克,这个休克就会导致生产链、产业链出现断裂。这种断裂跟经济萧条所带来的经济运行减缓、经济生产的下降不一样,它是休克,突然一下就停止转动了,而不是转得慢的问题。 “中国已经从人口和劳动力红利的时代步入人才红利的时代!” 以高端制造来补充中低端制造 得益于政策的积极引领支持,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进程加速。但是,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较为突出,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仍落后于传统制造强国。 “中国在建设制造强国和发展先进制造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吴雅楠博士提到。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所以,中国需要尽快完成从中低端制造业的产业链向上转移和补充,在全球高端制造业的产业链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占有主导权。 以要素市场改革培育科技创新 “从根本上来看,只有发展强有力的科技创新土壤,才能有效帮助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及时向高端转移。”吴雅楠博士语重心长地说道。 4月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这是中国全方位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如今,伴随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突破等,经济联系、产业分工、资源配置、开放创新将纵向深化,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只有完整的产业链才能具有完整的产业体系与经济安全。国际经济活动形式不再是资源、商品、技术、资本、经验的优化配置或有机结合,而是创新全球化、创业全球化、国际化经营、自由贸易以及全球资源配置等。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全球化大潮下,形成更加相互依存、共生共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开放创新的深入联系。具有开放、多元、活力、共赢的创新生态成为主流。 可以说,科技创新将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根本驱动力。 中国只有抓住目前稍纵即逝的时间窗口,加速推进各项市场导向的改革,尽快形成要素市场化,焕发全社会创新的源动力,允许有全球性影响的信息自由流动,才不会被隔离于全球市场经济体系之外,被迫与它们脱钩。 做好较长时期应对外部环境长期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是基于对过去三十年全球合作模式的反思之下的一种判断。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全球化经过三十年发展之后,面临一个新的拐点,是走向何方,为未可知。吴雅楠博士建议,我们只有立足于自我,进一步调动要素市场化配置和改革的积极因素,主动激发创新动力,才能有效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趋势,也才能在重构进程中掌握主导权,并继续在全球产业链中发挥重要影响力和领导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