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中国制造业供应链体系建设仍处在初级阶段,应从战略高度重视制造业供应链体系建设,增强供应链安全水平,提升供应链核心技术能力,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国际规则制定。 加强制造业供应链体系建设意义重大 21世纪国家间、企业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经过40余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制造业大国。今后一二十年,将是中国制造业由大变强、全面升级的关键阶段。提升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关键是要补齐短板、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因此,构建强大、智慧、安全的制造业供应链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供应链是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跨国公司通过卓越的全球供应链管理,整合全球优质上下游资源,全面提升了企业国际竞争力。稳健的供应链体系是保障一个国家制造业安全的基础。地缘政治、外交冲突、自然灾害、技术封锁等各类因素,正在改变全球产业分工的逻辑,大大增加了供应链断裂的风险,损害到相关产业安全。供应链体系建设是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高效的供应链体系将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突破传统边界,实现上下游企业的有效整合、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服务。 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发展呈现六大新趋势 敏捷化。为应对迅速变化与愈加不确定的市场需求,领先的制造企业加强了从终端客户需求到供应链上下游各环节的信息对接。制造企业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成功实现供需的精准匹配,促进了供应链的快速响应、大规模定制与柔性化生产。 短链化。伴随着平台经济的兴起,全球供应链的组织形式正从以跨国公司主导逐步向大型平台企业主导转化,制造业供应链呈现出短链化发展趋势,制造商通过平台直接与消费者连接,实现精准匹配、协同制造与个性服务。 智慧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供应链日益深度融合,推动着供应链智慧化。订单、生产、运输、仓储、分拣、装卸、配送、客服等无人化正在实现,智能的供应链网络布局与优化、智能生产、智能物流、智能风险防控等水平不断提高,供应链全过程全场景可视、可控、可溯程度不断增强。 生态化。核心企业通过供应链整合,构建与供应商、客户、行业和社会共生的价值体系,实现多方协同与共赢。核心企业通过促进生产、物流、营销、金融等环节的无缝协同,提供共生共享共赢的系统解决方案,形成不断扩展的产业生态体系。 安全化。跨国制造企业高度重视供应链风险管理,通过供应链安全预警、全链条结构优化、供应链重组、供应链备链、供应链弹性运作等方式建立安全缓冲应对机制,防范各种可能的供应链安全风险。 绿色化。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制造企业围绕供应链的全链条,在能源使用、生产制造、产品包装、交通运输、物流配送、废物排放等多方面推进标准化、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化。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经营责任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打造可持续的供应链。 中国制造业供应链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已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拥有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制造产业链条,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并由此支撑中国成为有全球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的经济大国。然而,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中国制造业供应链体系建设仍处在初级阶段,供应链主导权、安全性、有效性、智能化水平等差距明显。 一是在许多制造业领域缺乏全球供应链主导权。中国企业对制造业的高端环节缺乏控制力,许多关键设备仪器与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例如,中国医疗器械领域,80%—90%的CT、80%的超声波仪器、80%—90%的磁共振设备、85%的内窥镜、90%的起搏器、85%的化学发光仪、70%的麻醉机等均被美欧日外资企业垄断并获取了高额利润。 二是供应链模式不够先进,制造业运作成本较高、效率较低。许多企业运作模式大多缺乏战略性采购与供应商合作意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尚未有机统一。加之近年来原材料、能源、流通、人力、土地、交易、环境等成本不断攀升,中国制造业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大为削弱,部分制造企业向更低成本国家转移的趋势明显。 三是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程度较低。供应链模式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融合程度不高,供应链体系中的信息孤岛、数据分割、数字化基础设施薄弱、上下游企业缺乏联动等问题突出,供应链横向集成、纵向集成、端到端集成程度较低,敏捷化、柔性化以及可视、可感、可控的能力有待加强。 加强中国制造业供应链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供应链体系、优化供应链结构 以重点制造企业供应链为抓手,国家有关主管部门认真梳理现有供应链体系、结构,要深入分析供应链的各类主体、战略资源、变革趋势等关键因素,针对供应链核心问题与重大缺陷,进行战略性系统设计与规划,着力完善和优化供应链体系与结构。引导与推动制造企业从传统职能管理转向流程协同管理,从线式链式结构转向网状非线性式结构,从分立式关系转向深度融合式关系,从简单粗放管理转向精准用户驱动管理,从单一组织内部管理转向跨组织、跨平台、跨体系协同管理,从纵向一体化转向平台生态化。 (二)完善制造业“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服务体系 以交通强国、物流强国、制造强国建设为引领,加快推进物流枢纽城市和物流枢纽体系建设,推进物流网络省际互通、市县互达、城乡兼顾,乡乡有网点、村村有物流。积极推进跨地区、跨国界的物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形成内外结合,无缝衔接的物流服务体系,最大化为制造业供应链创造时间与空间价值。 加快促进以订单驱动的生产组织方式变革,完善电子商务、跨境交易平台等现代商贸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动制造业与现代商贸流通融合发展,增强供需对接能力。围绕全球市场开拓,加快推进同其他经济体的双边或多边自贸协定,带动优势制造企业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按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相互尊重、彼此包容、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推动建立供应链运作国际新规则。 鼓励与支持各类制造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和数据对接协同,实现供应链全链条数据共享和流程可视。完善行业供应链数据开放规则,促进供应链各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着力构建强大的信息流服务体系。 研究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性质和法律地位,对其组织形式、准入资格、经营模式、风险防范、监督管理和处罚措施等进行规范,提升金融服务制造业的能力。积极推进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提高供应链金融效率。 (三)大力提升供应链智慧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