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基于对中国四个大型国企的案例研究,郭依迪等学者(Guo et al., 2017)探索了在中国政治经济环境下,企业是如何管理区域政治环境从而实现市场目标的。他们发现了中层管理者在这一过程中所采取的两类管理实践(即管理政治环境和管理经济环境)。这一研究有效地解释了中国中层管理者在管理政治环境中的实践和角色,弥补了以往研究只关注管理经济环境的不足,从而对关于中层管理者的理论做出了贡献。这样的理论构建,既能够有效地解释本土现象,又能够为全球管理理论提供新的见解和观点,并与之融为一体。 在中国企业实践的研究中坚持与国际学者对话,不仅能够使本土研究为全球管理知识贡献新的理论和观点,还能够推动国际学者对中国现象的关注,将中国的管理问题国际化(黄光国等,2014)。基于巨大的市场和企业数量,中国实践因其现实影响力必然是国际学者关注的重点话题。而在研究中持续和现有理论结合和互动,有利于促使国际学者看到研究中国管理实践对于发展管理理论的价值。 如上所述,因为新的实践常常催生新的理论,中国企业实践的独特性和领先性意味着可能有许多新的管理理论会从中国的管理实践中被发掘,正如科学管理从美国企业实践中被发掘,精益管理在日本的企业实践中被发掘一样。当国际管理学界看到对中国企业实践的研究能够呈现具有独特性的管理现象,看到本土研究对推动一般性理论发展以及构建新理论的契机,必然会参与到相关的研究当中,从而反哺对本土管理的研究(黄光国等,2014)。 而因为对实践的深入研究要求研究者能够近距离接触这些实践,从而获取最鲜活的数据和资料,中国本土学者在这些独有的管理实践的研究中将占据天然优势。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发掘新的理论,中国将有机会在全球管理研究中实现“弯道超车”(章凯等,2014)。 归根结底,学术自信来源于学术研究能够真正提供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明确立足中国企业实践的研究为何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从而坚定学者对坚持这一研究导向的信心。 参考文献 [1]Alvesson, M., & Sandberg, J. (2011). Generating research questions through problematiz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36(2): 247-271. [2]Chen, M. J., & Miller, D. (2011). The relational perspective as a business mindset: Lessons from east and west.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 25(3): 6-18. [3]Davis, G. F. (2015a). Celebrating organization theory: The after-party.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52(2): 309-319. [4]Davis, G. F. (2015b). Editorial essay: What is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for?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60(2): 179-188. [5]Guo, Y., et al. (2017). How middle managers manage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to achieve market goals: Insights from China'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38(3): 676-696. [6]Keister, L. A., & Zhang, Y. L. (2009). Organizations and management in China.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 3(1): 377-420. [7]Li, X. H., & Liang, X. Y. (2015). A Confucian social model of political appointments among Chinese private-firm entrepreneu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8(2): 592-617. [8]Ma, L., & Tsui, A. S. (2015).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ies and contemporary leadership.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26(1): 13-24. [9]Pearce, J. L., et al. (2009). 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s on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 3(1): 503-541. [10]Xin, K. R., & Pearce, J. L. (1996). Guanxi: Connections as substitutes for formal institutional suppor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9(6): 1641-1658. [11]陈春花. (2010). 当前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管理研究. 管理学报, 7(9): 1272-1276. [12]陈春花, 马胜辉. (2017). 中国本土管理研究路径探索——基于实践理论的视角. 管理世界, (11): 158-169. [13]陈明哲. (2016). 学术创业: 动态竞争理论从无到有的历程. 管理学季刊, (3): 1-16. [14]樊景立, 郑伯埙. (2000). 华人组织的家长式领导: 一项文化观点的分析. 本土心理学研究, (13): 126-180. [15]郭重庆. (2008). 中国管理学界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管理学报, 5(3): 320-322. [16]黄光国, 罗家德, 吕力. (2014). 中国本土管理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对黄光国、罗家德的访谈. 管理学报, 11(10): 1436-1444. [17]贾良定, 尤树洋, 刘德鹏, 郑祎, 李珏兴. (2015). 构建中国管理学理论自信之路——从个体、团队到学术社区的跨层次对话过程理论. 管理世界, (1): 99-117. [18]席酉民, 韩巍. (2010). 中国管理学界的困境和出路: 本土化领导研究思考的启示.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0(2): 32-40. [19]章凯, 张庆红, 罗文豪. (2014). 选择中国管理研究发展道路的几个问题——以组织行为学为例. 管理学报, 11(10): 1411-1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