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网络

旗下栏目: 教育 体育 网络 军事

中国为何能建成全球最大的社保网络?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0-01
摘要:说起社保,从河北来北京照看小孙子的刘大爷笑了:“我有退休金,吃喝不愁,很知足。利用公共财政实现社会保障兜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使得中国的社

  说起社保,从河北来北京照看小孙子的刘大爷笑了:“我有退休金,吃喝不愁,很知足。”提及不久前在北京做手术的经历,刘大爷更是竖起大拇指,“国家政策好,医保直接就报销,很方便。”

  记者见到82岁的王阿姨时,她正在社区里的踏步机上锻炼,“我们有社保,生活就有保障,心里很踏实”,王阿姨底气满满。

  实际上,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9.47亿人、2亿人、2.45亿人。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超过98%,覆盖人口超13.5亿。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数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

  2016年11月,国际社会保障协会(ISSA)将“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授予中国政府,褒奖中国“在社会保障扩面工作方面取得了举世无双的成就”。为什么要颁给中国?协会秘书长康克乐伍斯基用两个百分比做了形象的解释,“如果不算中国,全世界社保覆盖面只有50%,算上中国就达到61%。”中国将全球社会保障覆盖率拉升了11个百分点。

  中国为什么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仅仅因为中国人多吗?

中国为何能建成全球最大的社保网络?

  巴拿马时间2016年11月17日,国际社会保障协会将“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2014——2016)授予中国政府,时任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代表中国政府接受这一奖项。 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

  一份初心:为人民谋幸福,社会保障成为基本制度安排

  新中国成立之初,积贫积弱,百废待兴。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理念,提出了保障劳动群众基本权利、增进社会福利的主张,并逐步在城镇建立了企业劳动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养老和公费医疗制度等,在农村建立了初级社会保障体系。

  1949年9月,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其中明确规定“逐步实行劳动保险制度”。

  仅仅一年多后,1951年2月26日,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颁布。这是一部最高领导人高度重视、深度参与拟定的文件。曾参与条例制定修改工作的郝雨后来回忆说,当时毛主席指示搞,周总理责成办,刘少奇亲自抓,时任劳动部部长李立三具体干。

中国为何能建成全球最大的社保网络?

  1951年3月26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全文刊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草案》

  在该条例征求意见阶段,有上海纺织女工听到工作组宣读后,不禁泪流满面,“不是我有不同意见 , 是实在没有想到有这样的好事。”“社会主义好,生老病死有劳保”,成为当时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最朴素的认识。

  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尽管受当时条件所限,保障能力、水平比较低,依然建立了初级社会保障体系。

  国家对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给予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五保”扶助制度。在“村提留”“乡统筹”的基础上,通过村民互助自养实现低层次的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

  赤脚医生、合作医疗制度、农村三级转诊体系,成为解决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的重要手段。

  这一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以城镇职工单位保障为主要特征。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开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多种经济的蓬勃发展,新的劳动制度的试行,亟需建立与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1984年,沿海发达地区开始推进合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固定工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卫生部和财政部联合提出对传统公费医疗制度进行改革。此后,我国相继建立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现代社会保障的框架体系基本形成。

  2011年,《社会保险法》正式实施,我国社会保险事业走上法治化轨道。

中国为何能建成全球最大的社保网络?

  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社会保险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来源:新华社

  从企业单位保障到社会保障,从企业单一责任到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责任共担,从城镇到农村,从城镇职工到城乡居民,我国社会保障发生了历史性转变,逐步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保障覆盖群体较小,绝大多数劳动群众还不能享受基本社会保障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社会保障水平也从过去基于免除生存危机的“雪中送炭”式,提高到了保障所有人基本生活的“适度保障”水准。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认为,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在制度模式与实践方式上有很大差别,但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通过社会保障来保障与改善全体人民的生活并不断提升其生活质量的意志。

  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才使得社会保障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成为不断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性安排,托起亿万群众“稳稳的幸福”。

  两大支撑: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推动社会保障覆盖加速跑

  在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看来,“我国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扩大社保覆盖面,并且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名列前茅,为社保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开数据显示,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仅为679亿元,1978年GDP增加到3679亿元,2018年突破90万亿元大关。按不变价计算,2018年GDP比1952年增长174倍。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让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

  经济发展的“速度”,夯实了社保基金的“厚度”。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