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湖畔的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绿意盎然、碧波荡漾。本报记者 郝飞 摄(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胡敏 梁现瑞 经济总量不断攀升 1952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仅有24.6亿元,2007年突破万亿元,2018年突破4万亿元,达40678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是1952年的182倍 产业结构持续升级 195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59.2:14.9:25.9,1991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3.4:37:29.6,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9:40.8:47.3,服务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 城乡经济融合发展 1982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14.1%,2017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8%。除成都外,绵阳、南充、泸州、宜宾4个市迈入百万人口大城市行列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1952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有1.3亿元,201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065亿元,是1978年的1247倍。全省水电装机容量、天然气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国内市场繁荣活跃 197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61.6亿元,2018年达到18255亿元,是1978年的296倍 开放合作成效显著 1981年全省进出口总额仅约1亿美元,2018年进出口总额达899亿美元。2018年,落户四川的世界500强企业达347家 成都,宽窄巷子,一场关于“时光”的展览正在进行。 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个个真实的生活场景,一件件沉淀岁月痕迹的老物件,铺展出一幅长达70年的历史画卷。 时间,是一种充满魔力的尺度,印刻着那些至今回味仍激动人心的瞬间——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全线通车,这条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穿行于祖国的大西南。 1978年1月,广汉金鱼公社,一种“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悄然萌芽,展开了中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最早实践之一。 进入新世纪,西部大开发春潮涌动。2000年5月,首届中国沿海企业产品博览会暨投资洽谈会在成都举行,这项后来更名为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的盛会,迄今举办17届,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新时代,新使命。2013年,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试验区——攀西国家级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获批;2014年,四川首个国家级新区——天府新区获批;2017年,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获准设立…… 70年,波澜壮阔、硕果累累。70年,翻天覆地、日新月异。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向全面小康大跨越,从一穷二白到经济大省再向经济强省大跨越! 7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四川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全党全国的中心工作和发展大局,攻坚破难、砥砺前行,四川这个中国西部大省,取得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 奋进新时代,全省上下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跨越发展的速度 70年来,四川经济实现了规模大幅扩张,质量明显提升,结构明显优化 9月初,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中国产业地标”节目组来到成都。节目的录制现场选择在东郊记忆。 东郊记忆,一定程度上,就是成都乃至四川的工业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帮助中国兴建的156项工程中的10项落子这里,为四川的工业经济埋下了第一块基石。 “欢欣鼓舞,热泪盈眶。”节目现场,原国营成都红光电子厂员工雷代华,动情地回忆起60年前新中国第一只黑白显像管出厂的情景。 雷代华的对面,是京东方创始人王东升。他手上拿着成都生产基地刚刚投产的第6代柔性显示屏。 作为中国首条柔性显示屏生产线,这里的产品厚度比头发丝的直径还薄,主要应用于移动终端产品及新型可穿戴智能设备。 时空的穿越如此耐人寻味。从黑白显像管到柔性显示屏,两个物件,浓缩一段跨越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初,四川电子工业一穷二白。在苏联首批援建项目基础上,利用“三线建设”机遇,四川白手起家,逐步发展。到2018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258亿元,2019年有望突破万亿大关。其中,仅成都市内电子信息企业的数量就超过3万家。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慢到快,四川电子工业浓缩整个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 看规模——1952年,全省经济总量只有20多亿元,到1973年突破百亿元,用21年时间实现百亿元跨越;2007年,四川地区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用16年时间实现从千亿元到万亿元的跨越;2011年、2015年,四川跨越了两万亿元、三万亿元关口,用时分别缩短至4年。 2018年,四川GDP总量达40678.1亿元,用3年时间迈上四万亿台阶,按不变价计算是1952年的182.4倍。 看速度——总体来看,1953年到2018年,四川经济年均增长8.2%,增速比全国快0.1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经济跑出加速度。1979年至2018年年均增长10.2%,增速比1953年至1978年年均增速高5个百分点。 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2000年至2018年,四川经济年均增长11.1%,增速比1953年至1999年年均增速高4个百分点。 看结构——1952年,四川产业结构为59.2:14.9:25.9,呈“一三二”特征,属于典型的农业大省。改革开放以来,非农产业加快发展,至2016年,产业结构调整为11.9:40.8:47.3,服务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2018年,全省五大现代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3692亿元,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产业正向万亿级迈进,“5+1”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作为农业大省,四川不断擦亮农业大省的金字招牌,川猪、川粮、川茶等“川字号”农产品享誉国内外,农业“10+3”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乡村振兴正铺展出美丽画卷。 看质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GDP由1952年的53元,增加到2018年的48883元,增长921倍,正在向中等偏上收入地区迈进。 鼓起的不仅是老百姓的钱包,还有政府的钱袋子。2018年四川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3911亿元,比1978年增长104倍。 经济总量增长,能源消耗却在下降。“十一五”“十二五”两个五年计划,全省单位GDP能耗分别降低20.3%、25.2%,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改革创新的热度 体制机制改革释放活力,科技创新增强动力,形成推动发展的“双引擎” 9月4日,第七届科博会开幕前一天,攀钢集团钢钛研究院研究员范亚卓带着一个手提箱,北上参展。 箱子里放的,有院里最新的研发成果——超微球形钛合金粉。 这种粉末的直径跟头发丝差不多,可用来“打印”心血管支架等精密医疗器材,目前市场每克的售价和普通钢材一吨的价格相当。此前,全球只有德国拥有这项生产技术。 从论吨卖的钢材到论克卖的合金粉,从“傻大黑粗”到精细智能的超微球形钛合金粉,浓缩攀钢科技攻关的结晶,也是改革创新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