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网络

旗下栏目: 教育 体育 网络 军事

潍柴动力,何以奔腾不息?(6)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7-09
摘要:潍柴装备技术服务公司曾接过一个生产缸盖的紧急任务,而当时没有专用设备。几名外国专家认为这“不可能”。但潍柴人没有推诿,自己设计制作专用工装,仅用7天就搭建起临时生产线产出了合格缸盖,并稳定达到60台的日

潍柴装备技术服务公司曾接过一个生产缸盖的紧急任务,而当时没有专用设备。几名外国专家认为这“不可能”。但潍柴人没有推诿,自己设计制作专用工装,仅用7天就搭建起临时生产线产出了合格缸盖,并稳定达到60台的日产量,把不可能的任务变成了现实。老外目瞪口呆。

潍柴发动机研究院晚上总是灯火通明。有科技人员在墙上张贴了这样的标语:“把自己逼疯、把对手逼死、让客户爽”。

“谭总是永不满足的人。跟着他干了14年,真是累啊。压力大时,我就开车到野地里‘嗷嗷’喊上几嗓子,宣泄一下。”孙承平退休7年了,向记者谈起往事已是云淡风轻,但当时每天的工作,都是风急雨骤。

超越自我,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潍柴集团党委组织部部长袁在新说,每年,潍柴对干部队伍考评量化为卓越、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岗位不适应五个等级,考评结果与年薪挂钩。干部连续三年获评优秀等级以上,直接提拔;三年内两次被评岗位不适应等级,直接降职。

潍柴动力副总裁刘元强有个“三落三起”的故事。2002年任质量部部长时,因为一次管理评审会上搞错了一个重要数据,立马被降为中速机厂副厂长。打那以后,刘元强就像坐上了“升降机”,有功了提拔,犯错了降职,历经“三落三起”。

这就是潍柴的团队文化,始终存有一份危机感,始终保持超强执行力,永不满足。

走进潍柴的国外并购企业,“不争第一,就是在混”的标语也贴在墙上;融合美国、日本先进管理理念,荣获第三届中国质量奖的潍柴WOS质量管理模式,也正逐步在这些企业落地。潍柴的团队文化、管理理念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守住初心,就能抵御诱惑

主业不挣钱,靠房地产“补漏”,企业核心竞争力一定是零;靠拿政府补贴生存,这样的企业家一文不值。潍柴人的定力是在牢记使命担当、心存戒惧中淬炼出来的

6月29日晚,潍柴集团隆重召开庆祝建党98周年暨员工歌咏比赛。谭旭光带领50名预备党员宣誓,其他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这让潍柴人想起了2006年潍柴举行的“千人重温入党誓词”仪式:天空下起瓢泼大雨,1000多名党员站立雨中,举着右拳纹丝不动,洪亮的宣誓声盖过了雨声、雷声,场面之壮观、震撼力之强大令人记忆犹新。路过的市民说:“几十年没见过这种场面了。”

基因,铭刻着成长的密码。无论面对何种境地,潍柴为什么都能不为诱惑所动,不为困难所惧,不为杂音所扰,心无旁骛攻主业?从潍柴的厂歌《中国,前进中有我》中,我们也许能找到答案:

“大地辽阔,我是你绿色的车辙。江河奔流,我是你踏浪的船舶……中国制造,我是你永远的收获……”

歌声里,我们听得出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我们听得出为中国制造担当的强烈襟怀。

潍坊民生东街,潍柴老厂区占地800亩,黄金地段寸土寸金。有人动员谭旭光搞旅游开发,有人动员搞房地产开发。但直到今天,这里依然原貌保留。

在房地产最火爆时,也曾有地方政府主动提出给予土地指标,动员潍柴发展房地产。对此,谭旭光一口回绝:“自己的‘地’都没种好,就更种不好别人的‘田’。”世界500强中的制造业企业,几乎没有兼做房地产的。潍柴的硬气还在于,实现了“把发动机卖得比房地产还挣钱”。

“一家企业干主业不挣钱,配上商业用地后,靠房地产‘补漏’,核心竞争力一定是零;靠拿政府补贴生存,这样的企业家一文不值。”谭旭光经常这么说。

浮躁、走捷径是另一种诱惑。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自此奠定了被称为“地球上最后一个市场大国”全面开放的局面。

潍柴动力,何以奔腾不息?

面对这个诱人的市场,重型机械的跨国巨头们纷纷来华,与国内严重缺乏资金和技术的国有企业合资,成了最优选择。

2002年,美国重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与上柴、徐工达成了合资建厂协议,2003年,沃尔沃与中国重汽合资成立济南华沃卡车公司……

当跨国巨头挟技术与资本上门造访、希望合作时,对方提的要求是:控股潍柴。

这样一来,潍柴“搭”上了国外品牌,钱赚得更快,产品卖得更好。但国际巨头寻求合作的目的是,借助潍柴的资源抢占市场。关键的核心技术,他们不会交出来。

也有领导动员谭旭光搞合资。“合作必须是潍柴说了算!”潍柴不为所动,以我为主,自主研发。历史证明,这种定力,避免了中国重卡市场重蹈轿车市场被国外品牌瓜分的覆辙。

守着初心,担着使命,担当作为、直面问题就有了勇气,撞击矛盾、触碰利益就有了底气。

收购湘火炬时,争抢很激烈,当时的招标条件就是个“霸王条款”,明显有偏向:要求竞标企业10天内交足2亿定金,中标后10天内把剩下的钱全部打入指定账户。潍柴是香港上市的国有大型企业,10天,开股东大会来不及;花大钱,找政府批准也来不及。

在潍坊市委、市政府支持下,临投标一个星期,谭旭光邀请山东海化、潍坊亚星等几家本地大国企注册成立了一个新公司,作为收购湘火炬的主体。其中潍柴动力持股45%。

这样,潍柴只是收购主体的一部分,出资额度完全在董事会批准权限之内,就绕过了股东大会,这个额度,也不用政府批准了。

“如果不成功,这样做是冒着坐牢风险的。”孙承平说。

只要是有利于企业,越是艰险越向前。潍柴人这样评价谭旭光和整个管理团队。

跨国并购中存在一个“七七定律”:即70%的并购没有实现预期的商业价值,其中又有70%失败于并购后的整合。

2009年2月,当谭旭光与重组团队第一次走进博杜安时,迎接他们的是一群示威工人,他们打出的标语是:把中国人赶出去。

潍柴人没有退缩,提出义利共赢,以文化融合促进产业整合,让中国智慧与西方管理共融共生。在潍柴内部,谭旭光和团队从来不讲“兼并”,只讲“合作”。对于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谭旭光有着自己的原则:运营上遵守“战略统一、资源共享、独立运营”,文化上奉行“尊重与包容”。

“上个月营收又增长了50%,企业报表越来越好,法国的银行开始主动找我们了。”6月6日晚,潍柴博杜安国际发动机公司总经理法布里奇奥·莫兹显得十分兴奋。

近5年来,潍柴海外收入平均复合增长率为30%,海外利润平均复合增长率为47%,去年潍柴营业收入的近40%来自于海外业务。潍柴在欧美国家先后投资并购的8家高技术、高价值企业,整合后全部实现盈利。

守住初心,扛起使命,就能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谭旭光人称“谭大胆”,但谭旭光的谨慎,在潍柴无人不知。

让谭旭光颇为自豪的是,21年来,潍柴1000多名干部,没有一个出“问题”的,核心团队成员,没有一个离开的。

“所有领导干部不能插手采购,谁插手采购就地免职。我在潍柴20年,就一套房子,也没有别墅。潍柴没有任何干部员工进过我家门,没有任何供应商进过我家门。”在中国重汽领导干部大会上,谭旭光这样说道。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