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的网络支付,尤其是移动支付获得了巨大的发展。2018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的网上支付业务数量达到570.13亿笔,金额达到2126.30万亿元,其中移动支付业务605.31亿笔,金额277.3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1.19%和36.69%;同期非银行支付机构办理网络支付业务5306.10亿笔,金额208.0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5.05%和45.23%。 虽然网络支付正如火如荼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其发展并非没有隐忧。在这当中,首当其冲的是网络支付的安全与隐私问题。由于网络支付产生的特定背景和应用场景,它常常会赋予使用便捷性以更大权重。在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个人化金融服务背后,人们也开始担心自己的个人数据遭到滥用,或者自己的行为特征成为商家进行服务歧视的工具。在扩大金融服务对象范围的同时,网络支付也可能导致那些不了解或不习惯使用技术支付终端的社会人群的边缘化。另外,与网络支付密切相联的一些金融创新活动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也不可忽视,尤其是与手机里移动支付应用绑定的一些非法吸储业务对于那些缺乏辨别力的消费者有着很大的欺骗性。以上种种,都需要我们加以高度重视。 如同任何新生事物,网络支付在发展中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这并不影响其光明的发展前景。从技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网络支付作为金融科技体系的“通用型底层技术”,必然会对整个经济与金融运行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依然存在着极大的发展空间。这其中首先是网络支付技术自身的进步。目前大部分的网络支付都是基于中心化的支付平台进行的,这就对支付服务提供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相应使得网络支付的应用场景大大受限。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则使得网络支付的去中心化成为可能,从而为那些缺乏可信任的第三方服务商的场景提供了支付解决方案,并且能够通过分散化处理极大地提高交易效率。一旦技术进步使得信息存储空间和网络传输速度的瓶颈得以破除,基于区块链的网络支付将在跨境汇款、版权与证券交易、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网络支付对于社会经济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它与其他技术相结合所催生的商业模式。作为一种探索,基于网络支付、物联网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场景自动支付已经显示出良好的前景。通过这种支付技术,系统可以根据人们在特定场景里的消费活动自动进行支付并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而无需人工操作。当前这一技术的应用雏形是在实验性的“无人超市”当中,但实际上其未来的应用远不限于此,而是很可能让人们摆脱支付物理媒介与信用认证程序的束缚,从根本上改变交易习惯,实现真正的“无钱包社会”与“信用社会”。当然,要让网络支付承担起社会经济模式创新的如此重任,离不开商业规则、法律体系的配合和对于支付与商业机构行为、数据的有效监管。一旦支付系统成为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核心枢纽,那么对于其安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的要求也必然会更高。究竟何种支付市场结构与监管体制能够更好地满足上述要求,应当未雨绸缪。 (原载《学习时报》,有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