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而言,面临的经济压力不仅仅是成本和预算。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深远沉重影响,可能会逐步影响到地方经济的后劲,从而逐步影响到政府对城市轨道交通的投资信心和力度。因此,当前我们不仅要算好地铁企业的自己经济账,也要算好政府总体预算的大账、城市轨道交通未来可持续运营的长远的账。一是进一步强化收支平衡。科学合理的分配城市轨道交通的预算分配,尽量做到量入为出,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二是进一步控成本增效益。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运用社会资源,做优维保、运营、物业、培训等业务,促进地铁企业减负增能。三是进一步强化资产布局。作为重资产企业,依靠投资手段做优资产布局,提高抗风险能力。四是进一步强化企业管理。运用信息化手段,强化全过程工程建设管理、全领域招标采购合同监管、全维度企业财务成本管控,控制变更、浪费和不必要不合理支出,持续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和行政效能。五是进一步强化技术革新。通过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企业改造,持续促进企业生产力水平的总体提升。 (二)算好产业促进的“新账”,促进轨交产业升级革新和城轨公共卫生服务应对能力。 前面提到,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包括其它相关领域的公共卫生防护标准的提升,相应的机电设备和维保产品都要相应的升级,这必然会促进相关产业的调整与转型。虽然这是供应商、制造商的挑战与机遇,但地铁企业在各自城市的产业强市战略中所扮演的纽带作用,也必须对此趋势引起重视和关注。一方面是进一步加强轨交产业智慧装备制造业和新基建的本地化进程。就无锡而言,经过十年城轨产业的本地化发展,前两年已经推动从传统的管片、盾构机等传统制造业向城轨智慧制造业的转型。这是城轨产业本地化的第一次升级。主要特点是注重高精尖技术的运用和提高自动化率和劳动生产率,侧重于经济价值的最大化。从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看,这种产业结构的转型还是不够的,最大的短板是没有解决以人为本的问题。因此现在有必要引导轨交产业本地化的第二次升级。重点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一是提高自动化水平,通过机械化手段,减少建设、运营人员的配置。目前无锡正在开展的智能运维、智慧建筑工业等皆是如此。二是运用智慧工具,配强公共设施的防护、减少公共场所的人员接触,如人脸识别、无障碍通行、紧急处置设施等。从某种意义上讲,要真正质优价廉地提升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卫生防护能力,关键还是靠设备供应商产品的研发、革新和生产能力。地铁企业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反馈需求。将实际工作中的痛点准确反馈出来,以引导产业的优化的方向。二是制定标准。通过参与产品标准的确定,推动产品的通用性,实现量产、控制造价。三是联动合作。目前江苏六市已经开展联合招标。未来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探索,掌握话语权,控制地铁运维成本。四是产业布局。在推进城轨产业迭代的过程中,要谋划好产业布局,各城市要有侧重和互补性。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华东地区的概念上谋划好轨交产业布局,既提高运维的能力和及时性,更避免无序竞争、促进相关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真正把轨交产业转化成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运营的关键大后方。 (三)算好资源开发的“总账”,推动城轨资源开发的模式创新。 今年疫情以来,对商业、广告等传统资源造成冲击很大。资源经营是地铁企业反哺运营亏损、增值市民服务,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就全球经济而言,宏观商业形势不容乐观。目前新零售的探索依然在持续,但方向依然不甚明朗。地铁企业未来的资源经营或许应该跳出纯商业的模式,算“总账”、不算“细账”。建议要在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以推动城轨资源开发的模式创新:一是全领域总盘考虑。建议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及投资的整体盘子里去谋划,真正意义上实现规划、设计、施工、经营的“四位一体”资源经营。二是打通各商业业态间的壁垒。三是依托投资合作增强活力。改变以往以整租为主的经营模式,加强与市场化企业的合资合作,盘活资源活力的同时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四是强化市场需求导向。坚持以市场需要为主导的经营理念,改变以往规划、设计主导的商业布局和策划方案。在新线资源梳理和策划过程中,同步推进市场的推介和需求调研,签订合作协议后再推进落位,进一步强化国有资产的市场属性。唯有适应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后的经营趋势,才能真正探索出城市轨道交通资源的市场化创新模式。 与此同时,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应对的微观方面也总结出来几点经验,值得推广。一是早筹备、早启动,关键是抢住时间。关注实时动态,疫情尚在萌芽之初、未来之时,就要启动应急预案。即使情况不明朗,相应的工作和动员都要启动起来,切实打好有准备的仗,无锡地铁在疫情各阶段的防御措施都比市里的早1—2天,有些工作甚至提前一周以上时间就已经部署启动,因此始终是从容不迫。二是宣传好、组织好,关键是稳住人心。今年无锡地铁防疫工作的一大特点就是宣传发动力度很大,多个宣传组从节前一直到复工复产连续三个月推送新闻。既要防范员工的麻痹思想、更要克服员工的恐惧心理。为此通过实施报道领导在一线、党员在基层、最新动态和指令、防疫知识、先进典型等强化员工责任心、使命感,确保防疫工作的人力资源保障。三是保物资、保后勤,关键是确保连续防疫。物资和后勤保障是防疫工作重中之重,要有合理库存、紧密的供应商,确保物资供给效率和成本。要有信息化的调配系统,确保物资供给到一线,用到位、不出问题。要对地铁物业保障体系进行改造,建设餐饮集中供给、宿舍分级管理等软硬件保障体系,确保前线防疫的从容不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