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动态》编辑部杨新铭,金融研究所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研究室研究员黄国平,财经战略研究院服务经济与互联网发展研究室研究员李勇坚,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信息化与网络经济研究室主任姜奇平,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社会景气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华珊分别围绕如何开展数字经济前沿研究、提高中国社会科学院影响力发表了意见和看法。 杨新铭研究员认为,现阶段数字经济的微观实践已经走在了技术创新的前沿领域,而相关的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因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应发挥经济学相关领域的传统优势,推动数字经济的理论研究,针对数字经济的低增长特征和收入分配效应、“数字鸿沟”带来的就业和分配问题,以及技术发展和政策治理之间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黄国平研究员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数字经济的研究力量整体上较为雄厚,但主要分布在各个研究所内,需要进一步形成合力。这些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数字经济的经济学理论和测度方法、数字金融、数字贸易等方面。实际上,各所已经具备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应在此基础上形成统一渠道共同发声。 李勇坚研究员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实际情况出发,就如何提高中国社会科学院数字经济研究的影响力提出了建议。他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对数字经济的研究整体来看比较突出,但要在系统性、体系化方面进一步加强;应该借助各所研究力量,共同推动数字经济研究系统化和体系化建设,打造中国社会科学院数字经济研究品牌。 姜奇平研究员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如何在数字经济研究上形成特色、建立竞争优势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一是发挥院内、所内的经济学传统和优势,加强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结合以及各个研究所间的合作;二是从经济学理论出发,明确数字经济相关定义,充分解释数字经济所涉及的相关领域;三是系统化地探讨经济均衡的存在性问题以及ICT革命对均衡的影响;四是将增长、就业、货币等问题纳入到数字经济研究体系内,丰富和完善研究框架。 陈华珊副研究员建议,将构建数据平台纳入到数字经济学科建设体系。在大数据时代,计算的社会科学将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发展趋势,数据则是把握这种趋势的进入门槛,而数据获取是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因此,在数字经济学科建设和研究过程中,应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优势,围绕社会科学研究,构建数据积累和整合平台。 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助理、数字出版分社胡涛社长结合学术出版工作,对出版社与数字经济研究的关联发表了看法。他认为,目前出版业务特别是学术出版已拓展到数字出版及其他数字化产品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出版社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要数字经济研究的实践相结合,按照数字经济规律,促进数字出版技术平台、相关数据库等的建设,出版社应当结合自身优势开展相关工作。 论坛的最后,李海舰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表示,本次论坛围绕数字经济研究和学科建设进行讨论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今后的工作应当围绕五个方面展开:一是共同研究以推动数字经济的跨学科合作;二是共同努力以打造中国社会科学院数字经济研究品牌,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学科建设;三是进一步聚焦凝练研究内容,形成自身特色;四是研究方式既要注重实践调研,又要注重理论研究,充分发挥已有研究优势;五是研究方向应多元化,形成丰富的数字经济研究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