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供给重症患者使用,无论哪个部件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有创呼吸机失灵、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每一款有创呼吸机都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长时间的测试及打磨。赖春红说,在国内,做有创呼吸机的厂家都有一二十年的历史,而欧洲的行业巨头几乎都有一二百年的历史。 另一方面,虽然中国有21家有创呼吸机生产企业,但这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产业,核心零部件包括音圈电机、涡轮风机、电磁阀、芯片、流量和压力传感器等,其主要供应商均在欧美。当前,这是制约世界范围内呼吸机产量的最重要原因。 普博生产的呼吸机由1500多个物料组成,占据40%以上成本的物料需要进口。据赖春红所知,国内几个有创呼吸机的上游供应企业,基本都是如此。 国外核心零部件厂商习惯于拿到订单后才开始生产,几乎没有库存。随着全球呼吸机需求量大增,他们承受的压力前所未有。一家欧洲上游制造商,产量增加了数倍,仍供不应求,且优先供应本国或欧洲的呼吸机生产企业。另外,因国际航班大幅度减少,过去只需三天的运输时间,增加至六七天。 疫情之前,普博科技有限公司的上游供应链交付时间为8到12周,目前则延长到28周,产自美国的个别传感器明年才能拿到。 漫长的国产化之路 各国呼吸机生产商都在找寻物料的替代方案。 美国的福特、通用、特斯拉等车企,纷纷与医疗设备公司合作,对接工程团队,将车企的生产线改造为呼吸机及其零部件生产线。 不过,迈瑞医疗认为此举“现实意义不大”。他们表示,很难想象特斯拉能用现有汽车零部件全部替代。而且,新设计的零部件从可靠性安全性角度,为了对病人安全负责,也不能马上应用于呼吸机产品。德国德尔格公司也做了类似的评价,他们认为,怀胎十月是不能变成让“10位女性怀孕1个月生下婴儿”,并称之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中国呼吸机生产企业也开始探索国产零部件替代的方案。此前,因呼吸机市场很小众,需求量、产量每年都比较稳定,全球从未出现过零部件断供的情况,因此中国的呼吸机生产企业较少考虑国产化的替代方案。 在呼吸机,乃至高端医疗领域,生产零部件的中国企业也并不多。当前,工信部为国内呼吸机生产企业提供了零部件同类国产企业的名录,这其中有一批军工企业,并协调六省市的呼吸机配套企业强化零部件的供应保障。 呼吸机的核心零部件之一是音圈电机,昆山同茂电子有限公司能够生产这一产品。同茂电子技术总监王云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国内生产音圈电机的厂家并不多,此前给呼吸机生产企业供货仅占他们业务的3%~5%,公司产品主要供给半导体装备、芯片贴装等企业。疫情之后,来自国内外呼吸机生产企业的订单则跳增至业务量的60%~70%。 呼吸机有严格的使用寿命要求,以音圈电机来说,应满足使用7000万次到一亿次。同茂电子和迈瑞医疗合作了几年,虽然供货规模小,但对方对他们生产的音圈电机进行的老化试验至今仍在进行。 不难理解,国产化替代方案的选材、测试工作将十分漫长,恐怕要进行数月甚至一两年的工作。赖春红说,到目前为止,普博的呼吸机尚未实现国产物料替代,或许在未来几个月,更多的零部件会进行国产化替代。 不过,她也直言,至少有两样核心零部件无法实现国产化,分别是欧洲产的传感器和美国产的芯片。赛迪顾问医药健康产业研究中心副总经理王宁也有相同的看法。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传感器根据人体呼吸节奏,来调节氧气的流量,国内外当前的技术差别很大。芯片、压缩机都是欧美企业开发得更早,存在技术壁垒,中国企业较难突破。 赖春红认为,当前,无论是政府还是呼吸机企业,都意识到上游供应链,尤其是核心零部件的重要性。她希望,行业内实力强大的龙头企业,可以带头进行这类零部件的研发工作,“周期漫长的研发、投入,小企业是做不到的”。 王宁也认为,对于国产呼吸机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来说,此番大规模的国际订单将起到刺激作用,“他们看到国际订单所需的呼吸机是什么品质,会在后期加强研发投入”。 《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第15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