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家多年来在核物理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就;同时,他也是一位卓有建树的教育家,他钟情于人民教育事业,授业解惑、诲人不倦、辛勤耕耘、桃李满园,为祖国发展建设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他先后担任国内外知名大学校长的经历,使他对中国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问题有了更多、更深入的思考和见解,如推动创办中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成功开启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新模式。多年来他在世界各地演讲、座谈,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推进中国的教育改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杨叔子: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访问学者。 杨叔子积极倡导在高等院校,特别是在理工类院校中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通过开设人文讲座等措施,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素养教育运动,极大影响了后来理工科学校的培养目标,甚至引发社会大众对传统文理分科教育的思考。杨叔子认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交融,其锋芒指向急功近利、轻做人重做事、轻成人重成才的高等教育现状,其重点是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这是杨叔子倡导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原因。 查全性:电化学家、我国现代电化学重要奠基人之一;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赴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 查全性编著的《电极过程动力学导论》是我国电化学界影响最广泛的学术著作和研究生教材之一。科研成果之外,查全性最被广为人知的事迹是当年积极倡议恢复高考。1977年春夏之交,邓小平亲自组织并全程参加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在查全性的积极建言下,会议决定停止11年之久的高考于当年冬季恢复,改变了一代知识青年的命运,使中国高等教育回到了正常的运行轨道。查全性本着求真务实的作风,抓住机会对教育改革的大门进行了一次扣问,助推了恢复高考的决策制定,开启了新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新征程。 钟秉林:北京师范大学和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曾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英国威尔士大学哲学博士。 钟秉林先后负责并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工程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提出教育的四大挑战及其应对策略,并在中学教育、师范教育、创新人才、学习结果评价等方面发表了许多契合实际的言论,极大推动了教育现实问题的解决。钟秉林虽身兼数职,但他最看重的头衔是教师,他用将近40年的时间和经历诠释了为人师的理念和情怀。他把教育当作趣事,直面教育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观点,孜孜以求地写好新时代奋进之笔,为我国的教育改革作出了诸多贡献,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人物。 周洪宇: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美国哥伦比亚教育学院高级访问学者。 周洪宇十几年如一日,怀揣让中国教育变得更美好的信念,为推动义务教育免费而积极呼吁,最终促成其变为现实,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周免费”。周洪宇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为加速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促进国家教育公平与提升教育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倡导中国教育思想要树立“文化自信”,让中国教育思想成为人类思想宝藏的一部分,为中国在全球范围内赢得教育上应有的话语权。作为这个时代的受益者、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和推动者,周洪宇没有辜负这个时代。 (本文教育人物之海归代表选自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奠基未来——新中国教育70年70位教育人物》,并按书中人物顺序排序)(插图设计|菁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