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数学家、物理学家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成果丰硕,举世瞩目;永远的校长、最年轻的校长、最牛的校长他们勇于创新,敢于改革,更不怕试错;创始人、呐喊者、改革先驱他们或用原创性、开拓性、时代性的学术贡献助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或以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的办学治校理念和实践促进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们每个人身上都带有许多“标签”,他们更懂得每个“标签”背后所赋予的责任。 丁石孙: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曾任欧美同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校长;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丁石孙致力于推动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目标和方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作为数学家,他明白教学之理,作为北大校长,他兼容并包,游刃有余。他抓食堂改革,推管理科学中心,办北大方正他强调从严治校,也给学生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季羡林曾在北大百年校庆时说,北大历史上有两位校长值得记住,一位是蔡元培,另一位是丁石孙。 顾明远: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毕业于苏联国立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 顾明远对我国比较教育学科的重建、理论研究,以及加强与国际比较教育学科之间的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率先提出在中国重建比较教育学科,并成为第一个比较教育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他是中国现代教育理论的开创者,并针对现代教育的终身化特征进行理论探讨。他创造性地提出师生两者互为主体、互为客体的观点,等等。作为新中国教育的领跑者,他始终在为新时期的中国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路甬祥:流体传动与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长;德国亚琛大学液压气动研究所洪堡学者,德国亚琛大学工程博士。 从浙大到亚琛工业大学液压气动研究所再到中科院,路甬祥取得了一个个丰硕的成果和成绩,他的研究成果被日本与西欧的大学及工程界收入技术手册与研究教材,很多成果陆续在德、美等国的专利局登记专利;他是改革开放后联邦德国授予中国公民的第一个工程科学博士学位;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年轻的中科院院长,他开创了中国科学事业的新局面,他注重人才培养,在他的推动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中科院形成“一院一校”的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造就和凝聚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史宁中:数学家;曾任东北师范大学校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先后获日本九州大学理学部硕士、博士学位,改革开放后首批公派留学博士生,2003年被评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 史宁中身兼数职,却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卓有成效。在科研方面,史宁中对数理统计等研究面壁功深;在教学工作上,他对数学本质的阐释充满了严谨的理论推导和深刻的哲学思辨,他的“数理统计”课程被评为2007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在教育管理层面,史宁中继承和发扬了东北师大的办学特色,有计划地提出学校发展目标,使东北师大在教学管理各个方面不断提升。他在高校教育管理与发展方面取得的丰富教育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中国高校发展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样板。 史维祥:机械工程专家、液压传动及控制专家;曾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曾赴苏联加里宁工学院攻读副博士学位。 史维祥响应国家“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号召,从上海转战到西安。直至2016年送完最后一位研究生,史维祥在西北育人整整60年。他在西安交大任职期间,全面改革,率先在国内提出并实施一系列深有影响的重大举措,开创了西安交大以工为主,理、工、管、文相结合的办学新局面。 2017年11月,以史维祥为主的15位西迁老教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学习中共十九大的体会和学校“西迁”以来的发展成绩。总书记对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向当年响应国家号召献身大西北建设的交大老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 苏步青: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复旦大学校长;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理学博士。 留学期间,苏步青与陈建功约定学成后一起回国把浙江大学数学系办成世界一流的数学系,为国家培养优秀数学人才。学成回国后,苏步青执教于浙大,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创立了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后在复旦大学将其发扬光大。苏步青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他认为,作为一个学科带头人,不仅要培养学生,而且要鼓励、帮助学生超越自己,真正做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他鼓励青年人才注意数学发展的新特点、新方向,打破原有的学科界限,开创新领域,发展新学科。 杨福家: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曾任复旦大学校长、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丹麦哥本哈根尼尔斯·玻尔研究所访问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