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潭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0) 摘要:網絡的開放性、匿名性和自由性為人們提供了語言狂歡的舞台,但同時也存在著非理性表達的網絡語言暴力。網絡語言暴力突破倫理道德甚至法律的底線,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權益,具有極大的危害性。新聞敘事學的研究對象是以事實為本的新聞敘事作品,在網絡語言暴力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語言暴力是關於媒體的新聞報道而引發的,不同的敘事聲音、敘事修辭表達著不同的意識形態。本文以網絡語言暴力為研究對象,在新聞敘事學的角度下從敘事聲音、敘事話語和敘事接受去發現網絡語言暴力形成要素,並且提出治理策略以此維護營造良好的網絡語言環境。 關鍵詞:新聞敘事學﹔網絡語言暴力﹔新媒體時代﹔網民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11-0000-04 網絡語言暴力事件頻發,造成的影響不亞於直接的施暴手段,不僅在現實生活中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權益,甚至突破倫理道德和法律的底線,擾亂正常的網絡空間秩序,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新聞敘事文本傾向性影響著網絡語言暴力,這就有必要探究新聞敘事的原理和方法,從新聞敘事學角度分析網絡語言暴力形成原因,從而找出解決辦法。 一、新聞敘事學與網絡語言暴力 (一)新聞敘事學的概念 新聞敘事學是一門交叉性學科,由新聞學和敘事學緊密結合產生的,兩門學科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敘事學,顧名思義即關於敘事的科學,新版《羅伯特法語詞典》對“敘事學”所下的定義是:“關於敘事作品、敘述、敘述結構以及敘述性的理論”[1]。敘事學發端於20世紀初,二十世紀60年代受到法國結構主義和俄國形式主義的影響,大量關於敘事作品結構分析的作品出現在法國文學領域,其誕生對現代小說的理論層面意義重大。托多羅夫是最早提出敘事學概念的學者。他認為,在敘事學的研究領域,文本才是關注的核心,不管你採用何種媒介,文本是亙古不變的研究領域[2]。經典敘事學隻關注小說文本,將文本之外的包括社會、文化、歷史、環境等因素都排除在研究范圍之外。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典敘事學研究勢頭逐漸衰落,關注讀者和語境的新敘事學逐漸興起。新敘事學是對於經典敘事學的修正和發展,從研究普通受眾的認知框架與敘事體驗﹔從傳統關注語法學轉而關注語義學,即關注符號如何產生意義及語境和讀者的重要性[3]。 進入20世紀90年代,敘事學逐漸發展壯大,開始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新聞敘事學就是新聞學與敘事學在融合碰撞中中產生的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敘事學與新聞敘事學最大的區別體現在研究對象上。敘事學的研究對象是對敘事作品和敘述方法進行研究。新聞敘事學把以事實為本的新聞敘事作品與方法作為研究對象[4]。從消息、特寫、通訊、紀錄片等新聞文本中發現並歸納出新聞敘事的一般原理,研究新聞敘事的規律、原理、方法及發展。同樣是以文本作為研究對象,區別在於新聞敘事學研究的文本是現實世界新近發生或者將要發生的事實,具有真實性,敘事學研究的是作者根據主觀意圖虛構的文本。文學敘事作者可以加入主觀感情,對情節進行虛構,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但新聞敘事不能帶入記者情感偏見,要求必須客觀、真實地為讀者反映最真實的事件,努力尋求真相。 (二)網絡語言暴力的定義及表現類型 現在人們對媒介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已經習慣於通過社交媒體去抒發感情、宣泄情緒。由於互聯網的交互性、便捷性、匿名性和自由性,部分網民在表達情緒上往往把握不好限度,在網絡自由空間中失去了在現實生活中應有的理性,通過用語言侮辱、傷害他人的方式來宣泄自身不滿的情緒,以此獲得快感,這就容易導致網絡語言暴力。網絡語言暴力可以定義為:在網絡平台中,通過語言攻擊和語言控制兩種手段,違背了基本的道德規范,甚至侵犯了公民的基本權益,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一定程度的創傷[5]。網絡語言暴力可以劃分為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1.實施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是指未經他人同意和知悉在互聯網上公開他人個人信息和私人活動的行為方式。它是在互聯網技術背景下通過網民互動完成的問答式搜索[6]。 “人肉搜索”是引擎搜索的特例,它集聚網民的力量,從各種方式渠道搜索到各方面的信息,並公之於眾,使被搜索曝光於網絡平台。“人肉搜索”是一把雙刃劍,在對損害公共利益的人進行“人肉搜索”可以發揮強大的輿論監督功能,以此維護社會公共秩序,例如對“高鐵霸坐”行為通過“人肉搜索”直接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處罰。但是“人肉搜索”不恰當的濫用會給當事人帶來嚴重后果,對當事人的生活帶來負面影響。在一些網民非理性、無底線的群體傳播活動中,它逐漸演變成為網絡語言暴力行為的一種表現形式。 2.進行語言謾罵 網民在網絡上發表攻擊性語言和粗暴的辱罵成為了一種表達對現實不滿的發泄方式,網絡語言暴力成為社會暴力在網絡上的延伸。有些人無論對於什麼事情都要一罵為快。比如著名藝人趙雅芝在其微博發自己路過天安門的側面照片,並配文“每次路過天安門都會深深感受到自己作為一個中國人的驕傲”。簡單的一句愛國言論竟遭來部分網民破口大罵,微博評論裡有很多污言穢語,甚至進行人身攻擊。這種“鍵盤俠”“網絡噴子”的行為,受到大部分參與討論的網民的批評與譴責。在互聯網空間中,我們會不時看到一些過激的言論,將個人的言論自由建立在對他人的誹謗詆毀上,這是對公民權利的不尊重。在網絡語言暴力景觀中,部分網民的語言變得偏激情緒化,甚至突破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3.散布虛假信息 謠言通常都是通過一些未經証實的虛假消息進行傳播,並且還會出現流言信息的變形和奇異回流現象。在集合行為中,人們不必為信息的真實性或准確性負責,認為法不責眾,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對流言內容進行改變和變形。謠言不僅會侵犯當事人的合法權利,還會擾亂社會秩序影響社會和諧穩定。在社交媒體上,謠言的傳播速度是真相的六倍。網絡傳播的匿名性、便捷性、相關性等特點為謠言的傳播提供了滋生的土壤。有些別有用心的人出於各種目的,利用社會心理來散布虛假消息,宣泄情緒,買賣焦慮。尤其是一些自媒體,為了博取“眼球經濟”,不惜制造虛假信息,比如公眾號文章《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在24小時之內經歷了從朋友圈爆款到被封禁。 二、從新聞敘事學看網絡語言暴力的形成要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