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与中国传统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有关,兴业证券研究所的数据显示,中国体育场馆中58%是由政企机关、高校单位自筹建设,38%由政府财政拨款建设,仅有4%的场馆建设资金来源于社会资本,大多数的体育场馆由政企事业单位、高校自管。 杭州市拱墅区一家羽毛球场的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表示,随着国家体育改革的深入,由政企机关、事业单位、高校等运营的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也在逐步展开,但还是困难重重,“一方面是嫌麻烦,如果对外开放,单位需要专门招人来负责运营管理,负担加重,另一方面运动中如果出现一些事故,运营的单位可能还要背责任,这是很多单位不愿意开放的重要原因。” 以高校为例,据2014年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情况报告》,中国现有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66.05万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38.98%,这些体育场馆具有良好的设施设备条件,且均处于人口密集地区,具备良好的商业运营条件。 2017年,教育部、体育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鼓励“具备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积极推进体育场馆开放,意见实施已过两年,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学校体育场馆大多依旧处于部分开放甚至不对外开放的状态。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郎维在2019年7月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公共体育场地的开放基本大面积实现了,但是有个别体育场地设施没有完全开放,同时,学校不对公众开放场馆并非个别现象,“从安全风险角度看,由于场地设施的问题,或者由于健身者自身的问题,造成意外伤害事故,涉及到一些法律纠纷很繁琐,很多学校为了避免这些就没有开放。” 由政府拨款兴建的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一度也对公众关紧大门,2017年之前,频频有地方性大型体育馆被闲置荒废的新闻传出,例如,安徽巢湖市体育中心由于荒废时间过长,成为了一大片菜地,一度在社交网络刷屏。 而尽管目前在政策指引下,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实行全面开放,但在“免费、低收费开放”的强公益属性下,如果刨除政府补贴,绝大部分的大型场馆的运营成绩都是巨额亏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