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体育老师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他卑微的聊天记录。体育老师的课经常被其他科目的老师以各种理由占用,他只能无奈、尴尬地回复“好”。有网友吐槽道,“高一的时候班主任非要说体育老师生病来不了,然后一下课我们就看见体育老师在操场跟其他老师跳山羊。”(12月25日《新快报》) 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中小学读书的时候,体育、音乐和美术课时不时被占用;体育老师生病了,美术老师家里有事情请假了,音乐老师去出差学习了,对音体美教育缺乏足够的尊重、敬畏和价值认同,为了提升考试成绩争分夺秒,让“体育老师的卑微”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常态。 孩子们并非不喜欢音体美课程,而是被变相剥夺了接受有品质的音体美教育的机会。在一个工具理性盛行的时代里,考试成绩成为了关键绩效指标(KPI);没有被纳入考核评价体系里的音体美课程,成为一些人眼中可有可无的“鸡肋”。音体美课程被其他老师理直气壮地占用,隐伏着“考试成绩至上”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为了达到目标,做出一些牺牲是必要的;这种所谓的“代价论”,不仅仅造成对失范行为的冷漠,重要的是,为这种冷漠找到了极具说服力的理由。为了争取到一个好的考试成绩,音体美课程就可以被放弃、被牺牲;有的老师甚至巴不得音体美课程全部不上,好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去参与应试教育的竞争。有体育老师自嘲道,部分老师巴不得自己一个月只有周末不上课的八天身体好,这样他们就能够将体育课程全部“鸠占鹊巢”了。 音体美课程的缺失,不可避免会影响孩子们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可是,教育竞争如此激烈,让学校和老师们变得急功近利了起来;只要能够考出好成绩,做出一些牺牲也没有什么大不了;这种滑稽、荒诞的“代价论”,让“体育老师的卑微”层出不穷;体育老师即使心有不甘,也难以说服其他老师。 与提升考试成绩相比,一些人认为“启迪心灵”的音体美课程的缺失并没有那么“迫在眉睫”,大不了让孩子们在“快乐的大学”里去补课嘛。“玩命的中学”要求师生将考试成绩当成唯一的价值追求,单一化、片面化考评的“指挥棒”,让“体育老师的卑微”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 南开学校创办人、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认为,学校体育不仅在技术之专长,尤重在体德之兼进,体与育并重;他提倡体育的社会化、生活化,“强国先强身”。失范行为是一个连续谱,许多大学生体质状况不佳,和中小学忽略、漠视体育并非没有关系;中小学音体美教育的欠账,不能完全抛给大学来买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