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AI+教育”想要落地并不容易,虽然《建设人工智能驱动型课堂》蓝皮书中表示形式一片大好,但实际上“AI+教育”的落地实施并不容易。它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需求、学习经验、兴趣爱好、风格习惯、文化背景等个性化要素,量身定制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计划。 也就是说需要足够多的学生数据支撑,并进行大量的数据建模分析和智能决策计算,充分了解了学生的相关数据,才能与之前千人一面的教育形式区分开,实现“精确打击”。 但就目前的技术而言,直接的“AI+教育”如今并没有很成功的实践经历,对于大多数的家长与学生来说仍然是很虚幻的一种预期技术。而长此以往很容易导致学生与家长逐渐消磨掉对“AI+教育”的期望值,就好比如今对自动驾驶的看法一样,实际发展远低于预期效果。 但现如今AI技术虽然不能取代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但却可以作为辅助方不断赋能教学活动的效率。 比如在利用AI在人脸识别方面的技术突破,应用在管理课堂秩序上;又或者将AI的运算技术运用到考试之后的总结上;还有在批改作业上通过AI赋能缓解教师压力等等。这些都是目前技术都可以半岛的地方。 与其执着于目前虚无缥缈的大场景转换,不如先定一个小目标,将“AI+教育”先落地,这样不仅能够让家长与学生率先体验到“AI+教育”的实际效益,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变现,赋予这些研究开发阶段企业自我造血能力,一举两得。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本来就是一个百年大计,虽然新技术可以为教育赋能,但是想要颠覆整个教育行业,绝非一日之功。想要AI+教育得到更好的应用,行业巨头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无论是数据获取还是应用场景,每一个痛点背后都能衍生出无数问题,所以AI在教育行业是一个逐步渗透的过程,急于求成只能适得其反。也因此不如退而求其次,将AI作为教育中辅助的一点,抢先落地,今儿让学生与家长体验到实际的帮助,才能不断稳固“AI+教育”的市场期待值,保持自己的行业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