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6月21日,习省长考察了东南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和协力厂及省汽车销售公司华夏汽车城后,在省汽车集团八楼会议室召开现场办公会,听取了省汽车集团董事长凌玉章的工作汇报,对福建汽车工业结构调整及“十五”发展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进行了认真研究。习省长对闽台汽车合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作出加强国际合作、联合重组福厦汽车、给予福汽集团特殊政策等指示,拉开了福厦汽车联合、全省“一盘棋”发展的序幕。会议决定,“十五”期间省汽车集团实行利润全留,缴纳的所得税和增值税属地方的25%部分形成的财力,由省财政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安排给省汽车集团,用于汽车项目的投入。2001年10月福厦汽车完成联合重组,2002年9月习省长亲自赴京汇报争取,2003年3月东南菱帅轿车下线上市,圆了“福建轿车梦”。 2002年6月13日,习省长主持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重点讨论研究与戴姆勒合作生产商用车等福建汽车“十五”期间重点发展项目,并就下一步工作的推进进行部署。2002年7月,福建省政府正式向原国家计委报送福建奔驰汽车立项报告,“福建汽车强省梦”从此启动。 2010年9月4日,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回到他曾工作过17年的福建,特地安排时间视察了福建奔驰汽车公司。在视察过程中,习近平同志回忆说:“当时我们为这事协调了好多次。”足见他对福建汽车产业发展的关切之情。 采访组:习近平同志一贯重视基层工作,在宁德工作时还建立了“四下基层”制度。作为一名宁德人,您是否听说过习近平同志下基层的故事? 郭海鹰:习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创立了“四下基层”的工作制度,还有许多关心基层、服务基层、帮助基层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就连他离开宁德时的工作交接都是冒雨在基层调研的过程中完成的,他最牵挂的就是基层的干部群众。 我听得最多的是习书记“三进下党”的故事,尤其对他第一次到下党乡调研时的两张照片印象深刻。下党乡是宁德九县中四个特困乡之一,人称“五无乡镇”(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由于交通闭塞,这里几乎与世隔绝,乡民们甚至害怕家里的猪仔养肥了运不出去,卖不了钱。 1989年6月,时任下党乡党委书记杨弈周(大家亲切地称呼他“老杨”)在参加宁德地委工作会议时站起来“放炮”:对贫困地区,上级要关心,要扶贫。老杨的话“辣味十足”,一下子就引起了习书记的注意。他详细询问情况后,当场表示一定要去一趟下党。不到一个月,习书记就带上相关委办局的同志,到下党乡现场办公。 第一张照片记录了习书记一行在下党乡走山路的情形。那是1989年的一个夏日,他们清晨6点从县城出发,约上午9点车开到山下就没路了,然后步行十几华里山路,约11点多走到下党乡。一路上老杨拿着一把柴刀在前面开路,大家手持竹竿沿着荆棘丛生的山脊小道而行。走在前面戴着草帽、肩搭毛巾、汗透衣背的高个子就是习书记。下党之行,习书记来回步行4个半小时,听说脚底都磨出了血泡。“披荆斩棘,跋山涉水”“异常艰苦,异常难忘”是习近平同志后来回忆起下党乡时的真切感受。 “‘地府’来了,‘地府’来了!”一路上,老百姓奔走相告,异常惊喜,因为他是“到过这里的最大的官”。当地老百姓管地委书记叫“地府”,也就是知府的意思。沿途,当地老百姓自发地送来祛暑茶,一桶一桶地递给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喝。习书记到下党时已经浑身湿透了,当地干部在村口的廊桥上拉起一块塑料布围了个小圈,他在里面拿了一桶水,从头到脚冲下去,然后换了衣服,就到廊桥对面的小学校召开现场办公会。 第二张照片记录了习书记在小学校召开现场办公会的情景。当时下党乡没有办公用房,连乡党委办公室都设在一个改造过的牛圈里,这座墙面凹凸不平、连门都没有的土夯学校已是当时“顶级”的会场了。大家将两张课桌拼成了主席台,上面铺了一条从乡亲家借来的花床单,临时写的“会场”二字格外醒目。 工作人员安排老杨在台下的汇报席上汇报,习书记与陈增光专员两人坐在主席台上。但习书记对老杨说:“你坐中间,我们两个坐在边上,听你讲。”老杨不肯,认为这样不妥。习书记就讲:“我们要尊重基层同志,你就放心大胆地坐在当中,讲给我们听。”在习书记的一再坚持下,老杨坐到主席台中间的位置,但是很紧张,手有些发抖,汗珠顺着脸颊滑落下来,他一边汇报,一边不停地擦汗。习书记见状,赶忙安慰道:“没关系,老杨,不要紧张,慢慢讲。”老杨这才放下心来。 说起来很有意思,听说“地府”来了,乡里的工作人员原计划买几瓶罐头给台上的领导吃,但找遍了全乡只找到一瓶菠萝罐头。开会时,工作人员把这瓶罐头放在了习书记的面前。这在当时是非常稀罕的东西,很多乡亲可能从来都没尝过。但是,放在自己面前的这瓶罐头,习书记始终没有打开。 突然,门口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引起了他的注意,原来是一位老奶奶好奇,正在门口探头探脑地“旁听”会议。习书记赶忙对工作人员说,“把这瓶罐头拿给老人家吃吧”,然后将罐头送给这位老人,自己则换上村里的祛暑茶。 会上,习书记将现场反映的问题当即交办给地、县各部门负责人,让大家限时想办法解决。在第二天的现场办公会上,习书记说:“下党乡的情况大家也看到了,水电照明、公路建设和办公场所等方面都亟待解决,咱们要帮助下党乡的老百姓破解‘燃眉之急’啊,每个部门能拿多少钱,大家表表态吧,咱现场就定下来。”据说那次下党乡累计筹集了72万元,这在当年无疑是一笔“巨款”,相当于现在的5000多万元!有个部门领导说了句极其形象的话:“习书记啊,我们把口袋里的毛都拔出来啦!” 在习书记的关心下,下党乡于1991年就实现了公路通车,水电站也投入了使用。更加难得的是,那位当年在地委大会上站起来“放炮”的乡党委书记杨奕周,也成为习书记一位非常要好的基层朋友。习书记多次把他请到家里交谈,后来老杨生病时,习书记还给他寄过药呢。老杨不幸过世后,习书记还对他的孩子的就业等问题给予了帮助。 采访组:《摆脱贫困》这本书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的理念、创见和方法,您一定读过这本书吧?请谈谈您印象最深的内容。 郭海鹰:好的。带领闽东人民摆脱贫困,是习书记主政宁德时的一条工作主线。作为一个宁德人,我深深地体会到,这非常符合宁德当时的实际,符合宁德百姓的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