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7月4日晚9时许,中国人民大学的郭海鹰与北京大学的林忠两位宁德籍大学生,怀着对家乡发展的强烈关注,以校园刊物《闽东大学生》记者的身份敲开了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的宿舍,受到习近平同志的热情接待。习近平同志于次日围绕“闽东的建设与希望”等话题,在办公室与他们畅谈了两个多小时,并在数日后给他们寄来180余字的《寄语闽东大学生》:“在祖国各地学习的闽东大学生,是270万闽东人民的骄傲。”“殷切希望你们珍惜美好时光,安心学习,学有所成,早日参加建设,造福桑梓……” (本报将在报纸和新媒体端专门开辟《青年来信》专栏,刊发广大读者阅读和学习报道之后的启发和感悟,来信请发我们的邮箱xinwen@cyol.com,欢迎踊跃来信) ---------------- 采访对象:郭海鹰,男,1968年7月生,福建宁德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信息管理系1986级本科生,2015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正处级干部。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会副会长。 采访组:石新明 唐敬 秦涛 王丽莉 采访日期:2018年12月9日 采访地点: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之家 采访组:郭海鹰老师,您好!听说您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时创办了一份校园刊物《闽东大学生》,请介绍一下创办这份刊物的情况。 郭海鹰:好的,这是30多年前的事情了。我的家乡在福建省宁德地区,就是现在的宁德市,位于福建东部沿海,俗称“闽东”。宁德的南面是福州,北面是温州,相比周边城市,当时这里经济比较落后,好像是处在一个沿海经济发展的断裂带上。作为闽东学子,我们感到很焦灼,急切希望有一个了解家乡情况、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的渠道。 因此,在1988年、1989年全国两会期间,我和当时在北大读书的中学同学林忠就去代表驻地,找到时任宁德地区行署专员陈增光和闽东籍省领导,向他们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得到陈增光专员的鼓励和支持后,我们共同发起创办了校园刊物《闽东大学生》,这是闽东籍大学生了解家乡、宣传家乡、智力支乡的平台。 采访组:听说您在1989年暑假以《闽东大学生》记者的身份返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采访到了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请您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 郭海鹰:1989年暑假,我回到家乡宁德地区福安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听说年仅36岁的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是经历过“文革”磨炼的“老三届”“老知青”,带着对家乡建设的关心和同时期大学生的困惑,我就想代表《闽东大学生》去采访习书记。1989年7月4日晚上9点多,我和同伴林忠同学在宁德地委大院宿舍区,经多方打听终于找到了习书记的家,并鼓起勇气敲门。为我们开门的是著名歌唱家彭丽媛老师。面对“不速之客”的深夜造访,习书记非但没有生气,没有摆“官架子”,反而是热情接待,问了我和林忠的身份和来意,约我们次日上午到他办公室深聊。 第二天上午,习书记在办公室接待了我们,和我们聊了两个多小时。习书记谈起闽东的人才问题,谈到闽东建设和闽东的希望,还同我们畅谈了中国的改革和民主建设,谈电视剧《新星》与李向南的原型,谈他的个人经历和人生体会,还送给我们一本《福建论坛》杂志。 告别时,习书记拍拍我的肩膀,诚挚地对我们说:“日后碰见闽东籍大学生,请代我问他们好!”亲切的话语,至今萦绕。数日之后,习书记还给我们寄来了180余字的《寄语闽东大学生》。 拜访习书记前,我和林忠同学准备了一个相机,装上一个新胶卷,但可能是因为太紧张了,胶卷没有装好,很遗憾没有留下照片。 采访组:习近平同志为什么送给你们一本《福建论坛》杂志? 郭海鹰:当时我们请教习书记对闽东乡镇企业改革的看法,他起身到书架上取下一本杂志,说:“我在这期《福建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的文章,详细表述了我对闽东经济发展的看法,就送给你们吧!” 采访组:这180余字的《寄语闽东大学生》的内容您还记得吗? 郭海鹰:根据此次采访,我们拟写了《闽东的希望——习近平同志谈闽东建设》,并刊登在1989年8月印制的《闽东大学生》上,后面附上了习书记180余字的寄语,内容是这样的: 寄语闽东大学生: 在祖国各地学习的闽东大学生,是270万闽东人民的骄傲。你们在知识的园地里,辛勤耕耘,使闽东父老乡亲感到欣慰。闽东改革、开放需要大批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青年知识分子,祖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需要一代新人。你们肩负着振兴闽东、振兴中华的重任,我殷切希望你们珍惜美好时光,安心学习,学有所成,早日参加建设,造福桑梓,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应有的贡献。 习近平 习书记对闽东大学生的寄语刊发后,在闽东大学生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大家都说家乡的地委书记给我们在校大学生寄语,这在以前都没听说过。 习书记不仅关心在祖国各地学习的闽东籍大学生,而且非常关心在闽东读书的大学生。宁德师范学院(当时校名叫“宁德师专”)是闽东的最高学府,习书记多次到学校看望师生,帮助师生解决困难,1989年10月他还专门到学校给师生作了一场形势政策报告。 宁德师范学院图书馆副馆长郭正武曾向我们回忆过聆听习书记报告的情景。他说,报告会在宁德师专竹棚馆举行,临时用桌子拼了一个主席台,师生们自带凳子来听报告,挤满了整个礼堂。习书记的报告视野开阔,信息量大,把深刻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大家听后感到耳目一新,很受教育。习书记在报告中谈到青年学生要注意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要正确认识我们的国情和面临的困难,积极投身到改革、建设的洪流中,在实践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有意义的人生价值。郭正武老师说,习书记在报告中讲到的中美两国国情的比较令他印象特别深刻。 采访组:您刚才讲到习近平同志在办公室与你们谈到闽东的人才问题,能否介绍一下你们谈论的主要内容? 郭海鹰:我们当时谈到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人才问题。习书记说:“现在的情况是越贫困的地方,人才越缺,绝对数少。在山区,一个县没有几个助工,地区经贸委甚至连一个专业的翻译都没有。一方面,高校的专业设置有问题,有些专业偏多,来了不对口,造成人才既短缺又过剩的畸形现象。另一方面,体制也有问题。由于实行财政包干,有些单位不想要人,想要人的单位又因为编制冻结要不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