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扶危济困、社区治安巡逻、捡脏护绿等传统活动,到“爱心助空巢”“社区心目影院”“智能手机培训”等新项目,在我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组织发祥地——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朝阳里社区,邻里守望、助人自助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1988年初,朝阳里的13名志愿者自发组成义务包户服务小组,如星星之火点亮了社区志愿服务。31年来,志愿者们用友爱传递友善,用互助汇聚力量,志愿精神在这里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坚定迸发的文化自信,挺起民族复兴的精神脊梁 嘉峪关,始建于600多年前,素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 2019年初秋,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嘉峪关关城考察。他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 只有珍视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只有厚植文化,才能滋养国家。 201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从1949年的55个增加到3176个,博物馆从21个增加到4918个;电视剧和图书年产量稳居世界第一,电影产量高居世界第二,全国电影总票房达609.76亿元……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读着《创业史》、唱着《我们走在大路上》,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热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听着《在希望的田野上》,看着《平凡的世界》,满怀热情弄潮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 进入新时代,人们在电视剧《大江大河》、纪录片《飞向月球》、电影《流浪地球》中感悟一个大国的气度与创造。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文化汲取着建设、改革的伟大力量,犹如黄钟大吕,激荡民族自尊、自强与自信。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此,中国已有55项世界遗产,40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居世界前列。 自然与文化瑰宝展现一个发展中大国的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我们走向世界的桥梁纽带。 今天,全球约70个国家和地区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海外汉语学习者超过1.2亿人;“欢乐春节”等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积极行动,让各国人民感受着中华民族对和谐世界的价值追求…… 今天,来到世界第二大书展——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现场,一批登上世界文坛各种领奖台的书籍成为当代中国蓬勃气象的最新注脚。 2019年5月15日,来自亚洲47个国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宾会聚文明古都北京,共赏多元文化之美,共谋文明交流互鉴之道。 “习近平主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不同文化和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对话的多种方式,这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社会和人文科学处负责人罗素·日瓦兰说。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在开放包容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就是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