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讯(记者 杨亚楠 王媛)1949-2019,70年,北京与新中国同行。 日新月异,成就斐然。追溯时光,一串串数字为她留下了印记。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通过挖掘、分析、梳理 以数据新闻的方式管窥北京巨变与大家一起回顾这座城市的历史、见证这座城市的现在、展望这座城市的未来。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个拥有3座航站楼、3条跑道、双塔台同时运行的大型国际航空枢纽。 现有105家航空公司将这座机场与全世界 65个国家和地区的296座机场相连 国内(含地区)航点160个 国际航点136个 (更多可交互信息可点击链接:) 下面让小编为您盘点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最亮眼的信息~ 一、“最”早投入使用的民用机场 (图为1959年6月20日发行的《首都机场》邮票)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于1958年03月02日投入使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个投入使用的民用机场。 二、亚洲“最”繁忙的国际机场 从1978年至2018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 由103万人次增长到10081万人次,位居亚洲第1位、全球第2位。 2018年12月28日,首都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亿人次,成为我国第一个年旅客吞吐量过亿人次的机场。 也是继美国亚特兰大机场后,全球第二个年旅客量吞吐量过亿人次的机场。 三、单体建筑面积“最”大 北京T3航站楼是国内面积最大的单体建筑,是世界最大的单体航站楼,也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民用航空港。 被誉为“第一国门”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在投入使用后的60多年时间里曾经历了三次大扩容,见证了国家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1965年,机场进行了扩建, 将跑道延长至3200米、增建了6个停机位。 新候机楼建筑面积为6万平方米,比原候机楼大5倍,高峰小时旅客吞吐量为1500人次。 1999年11月1日,2号航站楼正式启用。 新航站楼建筑面积为32.7万平方米,大概相当于两个人民大会堂的面积; 设计旅客年吞吐量为3500万人次,高峰小时1万人次,比首都国际机场之前的吞吐量多一倍。 2008年2月29日, T3航站楼正式建成投入使用, 其总建筑面积98.6万平方米,到2018年底年旅客吞吐量已破亿! 可能你要问了,除了大、早、忙之外, 她还有什么优点呢?那就随小布继续向下看↓ 四、飞机起降架次 “最”多 北京首都机场2018年全国各机场飞机起降架次排名第一, 2018年累计起降架次为61.3118万架次。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各项记录的诞生,更是得益于首都国际机场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引入先进设施来提高整体的效率。 五、“最”早启用高效通道 2019年暑运,首都机场6条高效安检通道在国内率先规模化投入使用。 每人次通过高效通道比普通通道用时至少节省了30秒。 除了快,这套高效安检通道信息系统还在国内首次实现了航班信息、人证核验信息等全流程安检信息的自动采集和关联绑定,是未来实现离港旅客“一脸通关”服务的关键环节之一。 六、“最”早启用停车机器人 2019年6月底,首都机场长期停车区的机器人智能停车场开始试运行, 技术差停不好车或担心找不到车位等烦恼,机器人可代为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