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总体看来,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多个主体、多个环节、多个领域,需要从点、线、面等不同层面探索科学的发展路径。进入后疫情时代,要善于化危为机,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着力夯实基础、深化应用、培育动能、优化服务,助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两战胜”,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夯实基础,加快布局数字“新基建”。第一,持续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高质量打造多层次、系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培育推广基于平台的系统解决方案,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建设。第二,落实国家软件发展战略,加快软件产业发展,推动工业软件和工业APP研发创新和产业化推广。第三,统筹推进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引导地方建设分中心,提升工业数据资源的汇聚、应用和共享水平。 二是深化应用,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第一,加快企业全链条数字化改造,推动工业设备和核心业务上云上平台,提升融合管理、网络协同、数据贯通、软件开发、智能应用和安全防护等能力,形成数据驱动的协同设计、柔性生产、精益管理、智能运维等模式。第二,围绕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融合应用需求,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不同行业、环节、领域的扩散规律,分行业制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探索方法科学、机制灵活、分业施策的差异化发展模式。第三,引导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通信网络、数据中心、能源管控中心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鼓励集群内企业上平台用平台,提升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 三是培育动能,发展壮大新模式新业态。第一,加快研发、制造、管理、商务、物流、孵化等资源要素的数字化改造、在线化汇聚和平台化共享,释放数据潜力,整合利用全社会资源要素开展创业创新活动,打造制造业“双创”升级版。第二,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工业互联网平台融合创新应用,培育基于平台的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生产、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精准化、柔性化、绿色化发展。第三,发展壮大共享制造、工业电子商务、现代供应链、产业链金融等新业态,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 四是优化服务,打造现代产业智能治理体系。第一,推动建设一体化的产业大数据平台,建立产业关键数据采集分析体系,分门类分行业构建国家、省市等多级产业云图。第二,支持建设全国性的战略物资保障调度平台,依托平台推进战略物资供需精准对接,动态优化战略物资生产能力布局和储备结构,强化产业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第三,完善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跨行业、跨地域、跨企业协作机制,提升“双链”分析预警、资源融通、动态调整等能力,打造稳定运行、要素共享、能力互补、价值共创的产业链供应链。 人民网:为进一步推进融合发展,促进数字经济新优势不断壮大。信息技术发展司如何从制度层面上给予相关指导和支持? 李颖:为进一步推进融合发展,我司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围绕政策制定、体制创新、生态构建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为地方、行业、企业提供相关指导和支持。 一是坚持举旗定向,完善融合发展政策。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推动出台并持续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研究制定制造企业基于互联网创业创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新模式新业态等实施指南,指导各地方加强融合发展政策供给,形成适应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构建部委协同、部省联动的政策落实推进体系,持续加强工作合力。 二是坚持深化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原则,推动简化融合发展领域的行政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大力培育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推动放宽市场准入限制、降低行业准入门槛。破除制约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完善绩效评价机制,推动建立以融合创新的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和考核体系。 三是坚持多方合作,构建融合发展生态。深化产融结合,支持建设产融结合服务平台,鼓励设立工业互联网产业基金,引导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大对融合发展领域的支持力度。构建政府主导和市场自主相结合的融合发展新型标准体系,组织开展关键领域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研制,创新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加快推进专利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加大对融合发展领域技术、数据、商业模式等新型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体验中心等“新工科”人才实训服务平台,丰富“新工科”课程资源,以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教学模式,打造知识资源共享、人才自由流动、供需紧密对接的联合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将编程教学等纳入基础教育,鼓励普通中小学在课程和实践活动中加强软件基础知识、能力和观念的启蒙和培养。指导举办工业互联网大赛、工业大数据大赛等活动,以赛事为依托挖掘优秀人才、激发人才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