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随着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紧抓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风口,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更是产业转型升级所盼。 如何落实“六稳”“六保”工作,确保政府工作报告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人民网推出“育新机 开新局”系列报道,专访监管部门负责人,畅谈前沿产业思考,解读政策监管规划。 当前,全球制造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把数字化转型作为巩固制造业全球领先地位的战略选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发展工业互联网,推进智能制造”“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为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指明了方向。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一级巡视员李颖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要深刻把握制造业全球价值链重构与国际分工格局大调整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融合带创新、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助发展”,促进我国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重塑竞争新优势。 以下是采访全文: 人民网:疫情期间,我们看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等加速创新的重要途径。立足历史发展新机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有哪些新内涵? 李颖:当前,全球正处在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加速转型过渡的大变革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要深刻认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内涵与意义,持续深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有力支撑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首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必须牢牢把握信息化带来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立足制造业这一强国之本,将融合发展作为推动我国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战略支点。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相互渗透、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重构,促使制造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核心竞争力。 其次,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激发数字经济新动能的重要举措。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已经进入创新突破、深入渗透、扩散应用的加速发展期,对于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作用日益凸显。融合发展充分释放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引领作用,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引发生产组织模式、商业运行逻辑、价值创造机制深刻变革,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制造业发展新空间,为发展壮大数字经济持续注入新动能。 第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抢占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的必然选择。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大,经济全球化规则重构困难重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化解疫情危机、调整失衡产业结构、构建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举措。融合发展有利于加快高端工业软件、工业智能、关键设备等核心技术突破,掌握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杀手锏技术;融合发展有利于推进数字供应链建设,为供应链各类主体、要素和环节赋能赋智,有效提升柔性生产与快速转产能力;融合发展有利于我国制造业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方向发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 人民网:目前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都涌现出哪些典型案例? 李颖: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全力推进下,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两化融合程度日益深化,产业数字化基础不断夯实。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两化融合基础已较为扎实、局部环节信息化基本实现,融合发展的工作重心正在由“深化局部应用”向“突破全面集成”转变。2019年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54.5,近五年持续保持2%-3%的速度增长,达到集成提升以上阶段的企业比例增至22.8%,分布结构已升级为中间高、两端低的“纺锤型”结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超过25000家,通过评定企业近万家,引导企业实施超过30000项新型能力建设工程,为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持。 二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快速发展,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作用明显。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正成为工业技术与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创新的关键载体,正成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支撑,正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在国家统一部署、各地大力推动、企业积极投入下,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迎来高速发展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具有一定区域、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70个,平均工业设备连接数达到69万台,平均工业模型数突破1100个,平均工业APP达到2120个,在钢铁、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家电等行业涌现出一批融合应用案例,赋能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日益彰显。 三是跨界融合创新取得突破,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通过持续深化两化融合,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各场景的深化应用,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模式和新型业态。截至2019年底,全国实现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型制造的企业比例分别为36.2%、8.8%和26.2%。网络化协同在飞机、船舶、电子等行业推广普及,商飞、中船、华为等企业发展基于模型的设计(MBD)、集成研发流程(IPD)等新型协同研发方式;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在家电、服装、家具等行业普遍推广,青岛红领、尚品宅配、小米科技等一批创新型企业通过构建新型生产模式实现了逆势增长;服务型制造在工程机械、电力设备、风机制造等行业快速发展,全生命周期管理、融资租赁等业务日益成为三一、徐工、金风科技等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 人民网:早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提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在当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进一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再开新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