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国务院机构进行新一轮改革,将上述单位的外经贸管理职能进行整合,组建商务部,主要负责研究拟定规范市场和流通秩序的政策法规,管理对外贸易和组织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等。这一行政机构的改革,改变了以往内外贸分割管理的体制,有利于我国更好的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要求,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根据2004年7月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我国取消了外贸经营权的审批制,实行对外贸易经营登记备案制。 1979年之前,中国的外贸政策基本上是属于“进口替代”,改革开放后形势及理念都发生了变化,采取了“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策略,而出口导向已占主流。从出口商品结构看,1978年以后初级产品、特别是农副产品出口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同期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则快速增长。我国大体上通过“出口创汇-投资品进口-扩大投资-工业化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扩大进出口”这一循环过程,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实现了外贸促进经济增长及外贸与工业化相互支持、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 这一时期的工作不讳言仍然存在较多失误甚至失败之处,但在整体上是前所未有的成功。 五、深刻变革和创新开放式的外贸发展(2011年以来) 2008年次贷危机之后,全球经贸格局发生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速放缓,世界发展日益不平衡,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同国家集团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 从2008年到目前为止,世界经济其实并没有走出大危机的阴影,新一轮的大衰退随时可能到来,国际上各方面的迹象已经不断提示风险,全面的危机或许并不太远。而且当前的这种危机形式,既非西方传统经贸理论所能解释的,也非其所能根本解决的。 在危机面前,中国反而逆势而上,取得了高速的发展,但同时也引起了西方大国的警惕,美国由拉拢中国为主转而以围堵中国为主,力图遏制中国发展。2011年11月,奥巴马提出“转向亚洲”战略。2012年6月,美国防长帕内塔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相当于正式宣布要围堵中国。 当前,西方从经济到政治,从理论到实践,都无法充分说明更无法指导中国的外贸政策发展道路与方向,跟随式增长路线日益走不通,“韬光养晦”的外交理念不再适用,中国作为大象,无法再隐藏在树木的后面,如果那样做,就相当于“鸵鸟埋沙”,中国不得不进入深刻变革和创新的大国开放阶段。 2010年以来,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中国采取了包括“亚太再平衡”“TPP”和“南海仲裁案”在内的一系列围堵策略,中国则报之以“一带一路”“亚投行”等等予以突破。美国第45任总统特朗普上台后,中美博弈升级,中美贸易战形势骤然紧张。 美国对中国频频祭以“关税战”“技术战”和“金融战”等手段,中国则一一予以针锋相对的回应,但是对于美国“逆全球化”的做法,中国则报之以更大的开放。2019年9月5日,人民日报钟声文章:《扩大开放,见中国胸怀》。2019年9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德国总理默克尔时再次强调,中国市场随着发展会越来越大,将给德国和世界各国带来更多新机遇。 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超2.4万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300多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3%。德国、韩国、日本、荷兰对华投资分别增长72.4%、69.7%、12.6%、14.3%,欧盟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增长18.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增长5%。数据显示,中国的开放程度不断深入,与世界的融合程度不断加强。美国《大西洋月刊》网站文章感慨,美国政府“不断地将世界其他地区推开,推向中国一边”。 回顾新中国70年对外开放和外贸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每个阶段中国都在追求开放,同时也坚持独立自主,对外贸易一直在发展。 在第一个阶段,中国亟需通过扩大对外贸易发展经济,但是受限于内外条件,只能进行“一边倒式”的发展。 到第二个阶段,中国的经济有所恢复。这时候中国面临着成为他国经济依附者的危险,可能会陷于“中心-外围”的格局而难以自拔,因而采取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对外开放及外贸发展方式。 到上世纪70年代末国内外形势出现了很大的改善之后,中国及时采取措施,把握住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良好机会,实现了“逐步扩大不断深入式”的对外开放。 到2010年以来,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再次发生深刻的变化,跟随式的发展已经难以持续,中国不得不进行深刻变革和创新式的对外开放。 总体上,建国70年中国的外贸发展,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紧密联系,前三十年为后四十年奠定了基础,后四十年拓展了前三十年的成就,但是内在的发展逻辑基本一致。虽然四个发展阶段的政策有的变化,各有特色,也走过不少弯路,但追求开放的主旨不变。事后总结,成绩也都是主要的。 在未来,中国仍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宗旨不变,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在各方面取得越来越大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