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中国70年对外开放与外贸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人类社会的历史总是在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对立统一中发展前进的,新中国70年的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样遵循这一规律。建国70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导向不变,但是在不同的阶段,由于内外条件差异,所采取的政策也有所不同。 早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就意识到外部经济联系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加以利用。 1931年,江西苏区的苏维埃政府宣布允许外资企业在遵守苏维埃一切法令,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及其他各种条例的前提下,另定租借条约,继续生产。 抗战时期,毛泽东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但是这不是说我们可以不需要国际援助”。 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也规定:“欢迎海外人士及敌占区同胞向根据地投资,发展生产事业”。 在1945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提出:在建立真正独立的新中国之后,要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利用外国投资,以促进中国的工业化。 总体上,新中国建立70年以来的对外政策总体上都是倾向于开放的,但是基于不同时期的内外形势不同,采取的因应政策不断变化,所以显示出明显的阶段性。 根据新中国建立以来内外形势及对外贸易的相关政策变化,大致可以把新中国对外开放划分为20世纪50年代前中期的“积极一边倒式”开放、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自力更生式”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逐步扩大不断深入式”开放和2012年以来的“深刻变革和创新式”开放四个阶段。各个阶段外贸政策及发展特点各不相同,但坚持对外开放的精神是一致的,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都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作用。 二、“积极一边倒式”开放下的外贸发展(1949-1958)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政府努力开展对外交往流和贸易往来,在建国第一年就同17个国家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同时也希望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地开展贸易关系。但是美国政府于1949年11月提议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对新中国进行贸易封锁,1950年又直接介入朝鲜战争,这就势必迫使新中国完全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采取“一边倒型”的对外开放政策。 “一边倒”的开放主要基调仍然是开放。 1950年初,毛泽东访问苏联,与斯大林等进行了最高会谈,希望订一个“又好看又好吃”的协议。好看就是要做给全世界的人看;好吃就是要有内容、有味道,实实在在。 谈判的结果当然是没有充分达到目的,但是经过长达3个多月的、在国际外交史不常见的艰苦博弈之后,中国方面还是有所收获,迫使苏联作出了两个重大让步:一是用新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替换了1945年苏联与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二是迫使苏联同意按中国的要求归还中长铁路和旅顺港。 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时还签订了《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关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补充协定》等协议。其中《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规定以年利1%的优惠条件,苏联贷款给中国3亿美元,用以偿付为恢复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而由苏联交付的机器设备与器材,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以原料、茶、现金、美元等分十年付还贷款及利息。 从1950年至1955年,中国总共从苏联取得11笔贷款,总价值为12.74亿新卢布,折合人民币53.68亿元。利用苏联的贷款,中国购买到大量经济建设所急需的物资与设备,最后落实引进了150多项工业建设项目,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解放前中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到1954年,与苏联签订的援建项目共计达到156项,通称“156项工程”。“156项工程”建设是新中国首次通过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设备开展的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大工业的骨干,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铺垫了初步基础。这样的开放,虽然其作用是不完整的,但是比单纯的“亚当斯密式”的对外贸易还是要好得多。 新中国成立后,也没有忽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 瑞典、丹麦、瑞士、芬兰于1950年即同中国政府建立了外交和贸易关系,芬兰于1952年同中国签订了政府间贸易协定。但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追随美国实行“禁运”政策,同中国中断了直接贸易关系。经过中国政府的努力,1957年5月,随着英国宣布放宽对华贸易管制,参加“巴统”的大部分西方国家在一个月内陆续表态,放宽对中国的贸易限制。在这种压力下,美国政府不得不于1958年9月宣布在战略物资的国际货单方面再作一些放宽。 这一时期中国也大力开展与广大亚非国家的经贸活动,如在1952年与斯里兰卡开展大米换橡胶的贸易,1956年与巴基斯坦签订煤炭换棉花的贸易合同,1956年与印尼签订1200万英镑的易货贸易协议,1957年还跟阿富汗签订了两国间第一个贸易协定等等。1957年中国首次举办广交会,与有意愿跟中国做生意的各个国家广泛开展贸易洽谈活动,也是努力打破对华贸易封锁的重要举措。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口贸易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世界出口增长平均速度。1950-1956年间,我国出口贸易增长速度高出世界出口贸易增速约10个百分点。相应地,我国出口贸易在世界的地位也不断提升,我国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50年的0.91%上升到1956年的1.58%。 三、“独立自主式”开放下的外贸发展(1958-1977) 随着新中国政权的不断巩固及经济的恢复发展,国内外形势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在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贸易封锁逐渐放宽的同时,中苏关系却开始恶化,中国与社会主义阵营的经贸关系出现大面积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