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原总理李鹏,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7月22日23时11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事实上,在1983年起任国务院副总理之前,李鹏的求学、工作经历都与电力尤其是水电紧密相关。1979年4月起,历任电力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兼华北电业管理局党组书记,电力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他创造性地贯彻党中央“电力要先行”战略,提出电力适度超前发展,推动我国在电站建设和电力生产、电网管理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是我国电力工业的杰出领导人、核电事业的重要开创者。 “高峡出平湖”由梦想变成了现实。 据新华社7月4日报道,经过20年艰苦努力,三峡工程建设任务如期完成并连续经受了6年试验性蓄水检验。国务院长江三峡工程整体竣工验收委员会部署安排验收工作。 在最新出版的新书中,已退休的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鹏回忆起了自己的“三峡情缘”:选择水电专业缘于看到三峡要建水电站的消息。 据澎湃新闻了解,新书《李鹏回忆录(1928-1983)》是李鹏亲自撰写的一部自传体书籍,时间跨度从1928年至1983年,共55年。 事实上,在1983年起任国务院副总理之前,李鹏的求学、工作经历都与电力尤其是水电紧密相关。 求学:从张家口到莫斯科,选择水电专业 上个世纪40年代抗战后期,美国曾派出一位名为萨凡奇的水电建设工程师到中国宜昌,考察三峡水电站的坝址,一时在中国,炒得很热。 这则消息也传到了察哈尔省省会张家口。当时,李鹏正在张家口工业专门学校学习,在《晋察冀日报》上看到了三峡要建水电站的消息。 1946年,18岁的青年李鹏从张家口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后,选择到张家口电业局工作。 “这是很偶然的,也是盲目的,但毕竟有过这么一段经历。”多年后,李鹏在回忆录中评价当时的决定。 两年后,1948年,为了迎接全国解放后的需要,中共中央派了21名青年前往苏联留学,任弼时建议他们学习经济管理和自然科学。 临行前,中共东北局副书记李富春叮嘱他们,要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你们到苏联以后不要谈恋爱,既不要和中国同学谈恋爱,更不允许和苏联同学谈恋爱。” 抵达苏联后,在伊万诺沃动力学院短期学习后,李鹏转入莫斯科动力学院的水电专业。 按照其回忆录的描述,李鹏当时选择水电专业的原因有三条:第一,列宁曾经说过,苏维埃政权加电气化,就是共产主义,可见电力对于经济建设的重要;第二,苏联有一座苏联人民引以为豪的水电站,叫第聂伯水电站;第三,就是在张家口期间,看到了三峡要建水电站的消息。 1954年底,以燃料工业部第一副部长刘澜波为首的中国电力代表团到莫斯科访问。此时,李鹏已经毕业,在代表团访苏期间,和几名中国留学生一起帮忙做些工作。 李鹏和刘澜波经常住在一个单间里,在重要会见时,还担任刘的翻译。两人很投缘,刘澜波经常回忆在延安的事情和他的个人经历,而李鹏也讲述了自己的家庭和在延安的情况。 经过这段时间的接触,李鹏和刘澜波成为忘年交。代表团回国时,大部分同志是坐火车,而刘澜波让李鹏和他一起坐飞机回国。回国后,刘澜波邀请李鹏住到他家,李鹏说,我住三姨家就可以了。当时,李鹏的三姨赵世兰担任燃料工业部人事司司长。 1955年3月8日,刘澜波约李鹏讨论他的工作问题,给了他两个选择:担任刘的秘书,或是直接到基层工作。 李鹏选择了后者。多年后,他解释了其中的缘由:“我愿意先到水电基层去工作,根据以往的经验,国外学生回国后,如果不与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迟早是要碰钉子、犯教条主义的毛病。为了使我学的书本知识和生产实际有一个较好的集合,还是应该先到基层去工作。” 基层:曾被同事批身上有“骄、娇”二气 在做出下基层的选择后,李鹏赴东北度过了整整11年的时光。 其间,他结婚、生子,也辗转东北多地,涉足电力系统不同领域,并先后在全国最大的水电站和火电厂担任见习厂长、副厂长、厂长。 李鹏基层工作的第一站,是吉林省的丰满发电厂。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丰满发电厂是全国最大的水电站,担负着向全东北供电的任务。 1955年3月23日,李鹏接到通知,被派往丰满发电厂担任见习厂长。这个安排,让李鹏出乎预料。 在见习期间,同事们对他反映不错,厂长李旭对他的评价是:“你来的这几个月,大家对你的反映不错,因为你没有留学生的架子,能够和工人与技术人员打成一片,在技术上也很有前途。” 李旭还说:“我看在丰满的干部中,你是最有前途的。” 在经过不到9个月的见习期后,1955年12月10日,李鹏被任命为丰满发电厂副厂长兼副总工程师。 在整风运动和反右倾运动中,李鹏也遭遇了不大不小的风波。 1957年,毛泽东提倡在党内开展整风运动,丰满电厂也开始了整风运动,此时,李鹏已经是副厂长。作为厂内的领导之一,有一些人对他提出意见。主要有“骄、娇”二气。 说李鹏“骄气”的主要是党委和行政部门,他们认为李鹏对厂长杨裕进尊重不够。具体两件事:第一,场内一些生产商的重大事项不向党委请示,不向厂长汇报,自己就做了决定。第二,关于接待一些外来丰满参观的客人的问题。 多年后,李鹏在回忆录里对这件事作出了详细的解释。 他说,其实在里吉林市接待处打电话安排任务时,在没有指定接待人的情况下,他都是向厂长、党委报告的。但有些情况下,比如一些中央领导同志来考察工作时,一般是中央警卫局专用机送到吉林市。整个接待工作由吉林市亲自安排,接待制度很严格。因为这些首长在延安时期都很熟悉李鹏,所以就打电话指定要李鹏接待,其他厂领导不必参加,所以,有几次李鹏就没有向厂长和党委汇报。 至于说李鹏“娇气”,主要是因为他从江东到江西上班坐吉普车多了一些。有时候,他晚上看书、看学习资料,睡得很晚,第二天早上起不来床,为了赶时间就选择坐汽车上班。 刚来丰满电厂时,李鹏是单身,手头相对比较富裕,穿衣服和其他人相比,比较讲究些。他的中山装是咔叽布的,比较整齐,参加对外活动,还会穿一身蓝色华达呢的中山装。有同志反映李鹏和别的同志穿着差别比较大,但当时这些没有引起他的重视。 作为副厂长,他分配到一个30平米的房间,在宿舍里准备了一些点心、零食、葡萄酒之类的东西,留着睡觉之前用一点。在李鹏看来,“这也是无可非议的”。有时,他会请一些工人和技术人员到宿舍来,也请他们用一点。 李鹏本以为这是和群众打成一片的表现,但整风的时候他们反而说李鹏的宿舍像宾馆。这让李鹏很“委屈”,“我请他们来宿舍做客,热情招待他们,他们还给我提意见。” 在回忆录中,李鹏分析,这些骄傲自满情绪的根源是因为自己是革命烈士后代,从小在延安长大,又到苏联学习。在电厂工作后,有一定成绩,所以产生自满的情绪,对党委和厂长尊重不够。 1959年,反右倾运动中,李鹏被批评执行“三面红旗”不力,差一点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