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河北

旗下栏目: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世界“抢购”中国原料药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4-01
摘要:世界“抢购”中国原料药 医药网3月31日讯3月以来,当澳洲民众抢购英国药商GSK出产的解热镇痛药必理通(Panadol)时,中国山东的鲁安药业加班加点地生产这一药物

  医药网3月31日讯 3月以来,当澳洲民众抢购英国药商GSK出产的解热镇痛药必理通(Panadol)时,中国山东的鲁安药业加班加点地生产这一药物的主要原料——扑热息痛。

 

  这正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当下,全球医药产业链运行的真实场景。

 

  疫情犹如“蝴蝶”式的冲击,激起了全球经济的千层浪,与疫情应对直接相关的医药产业位处浪尖。医药产业上游的原料药生产商们,早早地感受到了市场风向的变化。

 

  “冠状病毒此类公共卫生流行病,对我们的供应链和全球经济存在潜在负面影响。”马林克罗制药公司(Mallinckrodt plc)在2月底发布的年报中如是说道。彼时,中国正处于疫情高峰期,鲁安药业此类原料药生产企业尚未完全复工。

 

  总部位于爱尔兰的马林克罗制药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扑热息痛原料药生产商。在北美、欧洲市场中,马林克罗制药公司与鲁安药业可谓针锋相对。不过,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扩散,马林克罗制药公司也不得不直面疫情的冲击。

 

  疫情蔓延引发的生产停滞及贸易管制,直接促使全球原料药供应链梗阻。

 

  作为“世界药房”的印度,自3月25日起实施全国封锁,更加剧全球医药供应链紧张局面。

 

  欧盟、美国等政府纷纷着手应对疫情中的药品短缺风险。而在成功“闯关”疫情流行高峰的中国,越来越多的原料药生产企业复工生产,各种各样带有“中国制造”标签的原料药开启产业链全球行。

 

  需求激增

 

  从鲁安药业运出的扑热息痛原料药,经公路运输至山东青岛报关出口,下一站是爱尔兰东南海岸的港口。

 

  “去年年底以来,国外市场对扑热息痛需求量增多,我们的订单量增加了30%多。”鲁安药业的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

 

  这家年产扑热息痛4万吨的山东药企,与美国强生、英国GSK等大型制药企业的订单合作持续近十年,其生产的扑热息痛原料药主要出口销售至欧洲、北美等地区。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后,部分扑热息痛的产业链全球行正从这里开始。

 

  扑热息痛(Paracetamol),通用名又称“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是一种常见的解热镇痛类原料药,用其加工制成的药品包括泰诺(Tylenol)、必理通(Pan-adol)等。

 

  从产业链来看,医药行业涉及医药原料、医药研发与制造、医药流通三个环节。西药产业链上游通常是用作生产制剂的原料药(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简称API)。原料药是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用作生产制剂的化学物质。生产原料药过程中的中间产品称为医药中间体(又称:化学中间体),而原料药只有加工成药物制剂,才能成为可供临床应用的药品。

 

  从鲁安药业运出的扑热息痛原料药,经公路运输至山东青岛报关出口,下一站是爱尔兰东南海岸的港口。英国药商GSK的主要供应基地GSKDungarvan便坐落于港口附近的沃特福德郡。在GSKDungarvan的工厂内,扑热息痛原料药将被加工成必理通,再从工厂由经销商发往英国、澳大利亚的药店或医院,提供给用药对象使用。作为GSK的主打镇痛退烧药,必理通单品2019年的账面品牌价值高达3.97亿英镑。

 

  如今,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在以发烧为主要症状的新冠肺炎治疗中,包括必理通在内的扑热息痛类药品,先后被法国、澳大利亚等国纳入诊疗方案中。澳大利亚多家药店上架的必理通被抢购一空。为此,澳大利亚卫生部长GregHunt3月19日宣布:“儿童版必理通不再放在常规货架上供任意选购。想买药的人必须证明自己确实有需要才可以购买。”

 

  随着产业链终端药品的需求增加,增量需求正沿着产业链向上传导。原料药订单量爆发,则成为市场需求传导至上游的直接表现。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正与这波市场需求直面相迎。记者采访浙江、山东、河北及安徽等地的多家原料药生产企业,均回应称今年年初以来出口订单量有所增加。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成功经验获得了全球普遍认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也将提升相关药品包括原料药的国际市场需求,其他与肺炎防治直接相关药品的需求也将增大,我国相关原料药的出口或将迎来短暂的爆发期。”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分会副秘书长朱仁宗分析道。

 

  事实上,除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外,近年来国际市场对原料药需求旺盛,我国原料药出口额屡创新高。与扑热息痛原料药类似的产业链全球行,每年在上百个国家实现。

 

  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统计显示,2019年我国累计出口1011.85万吨原料药,到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等地的189个国家和地区,全年出口额达到336.83亿美元。

 

  其中,我国原料药的产业链全球行中,印度是主要目的地。2019年,我国出口至印度的原料药产品共80.79万吨,货值56.53亿美元,占据我国原料药出口总额的近17%。

 

  对于印度而言,来自中国的原料药意义非同小可。数据统计显示,印度的原料药70%来自中国,医药中间体比例更高。

 

  然而,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暴发并扩散蔓延的态势下,原料药通向印度的全球行线路,不再如往常般通畅。

 

  供应遇阻

 

  作为“世界药房”,印度此番全国封锁,对于全球医药产业运转的影响,更加堪忧。

 

  印度时间3月24日晚,印度总理莫迪对全国发表讲话时宣布,从25日0时起印度将实行21天的彻底封锁。民众没有紧急事务不许外出,学校、工厂、办公场所、购物餐饮娱乐场所等全部关停,公交、地铁、航班、大巴、出租车等各类公共交通工具也暂停运行,仅保留部分运力供医务等执行紧急事务的人员使用。

 

  作为“世界药房”,印度此番全国封锁,对于全球医药产业运转的影响,更加堪忧。

 

  据统计,印度的化学药生产量已居世界第四位,是全球最大的仿制药供应国,印度生产了全球近20%的仿制药。印度药品出口到200多个国家,其中60%以上出口到美国、欧洲、俄罗斯等国家。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