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防疫和生产“两手抓”,保持经济稳定运行。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精神,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为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创造条件。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疫情防控,慎终如始加强疫情防控,对疫情的警惕性不能降低,防控要求不能降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落实好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着力解决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遇到的人员、资金等困难,保障企业合理资金需求,最大限度稳定企业用工,加快重大项目特别是制造业新投资项目开工建设,积极推进在建项目。要处理好“稳”和“进”的辩证关系,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强化“六稳”举措,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积极稳妥应对外部风险挑战,加强经济监测预警分析,系统化精准化充实政策储备。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节奏和力度要能够对冲疫情影响,防止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防止短期冲击演变成趋势性变化。强化政策协同协调,发挥好宏观政策部门会商协调机制作用,推动形成发展合力。进一步加强预期管理,做好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稳定市场主体信心和社会预期。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今年上半年要完成易地搬迁配套设施建设、住房和饮水安全扫尾工程。图为2020年1月3日拍摄的易地搬迁至西藏日喀则市拉孜县城的明玛小区。 新华社记者 旦增尼玛曲珠/摄 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不断夯实发展基础。目前,三大攻坚战各项目标任务进展顺利,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度依然较大,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期盼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宏观杠杆率水平仍然偏高。打好脱贫攻坚战,要努力克服疫情的影响,多措并举巩固成果,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及时分析掌握疫情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影响,分类施策、分区施策,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抓紧推进脱贫攻坚任务。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着力补齐贫困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短板,更好发挥以工代赈资金“赈”的作用,落实消费扶贫、产业扶贫、网络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等举措,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细化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措施,建立促进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支持贫困地区压茬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今年上半年完成易地搬迁配套设施建设、住房和饮水安全扫尾工程。有效推进污染防治,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解决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突出问题,深入推进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动环境质量整体改善。加快推动生活垃圾分类,防治塑料污染,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深入细致排查梳理重点领域风险事项和潜在风险点,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应急处置能力。 积极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大力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交通运输、文化旅游、酒店餐饮、影视娱乐等冲击较大,但这一影响是暂时性的。总的来看,中国国内市场具有内部需求增长快、持续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的特点,不久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市场,但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要立足国内,着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加强对已出台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评估,及时调整完善,确保取得实效。强化项目资金和要素保障,加快推进交通、水利、能源、城镇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力争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积极培育、拓展消费新增长点,扩大智能产品和绿色产品供给,加快发展服务消费,释放农村网购和乡村旅游消费潜力,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当前,一些传统行业受疫情冲击较大,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则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要以此为契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持续强化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困难越是增多,越要加快改革。要在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放眼长远,及时总结经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任务,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坚持结构性去产能、系统性优产能,着力清理规范降低政府性基金和经营服务性收费,拓宽中小企业、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加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双创示范基地动态调整,加快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创新高地。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健全信用监管机制,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消除制约民间投资发展障碍,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推动对外开放继续往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方向走,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当前要着力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稳定国际市场份额,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培育壮大发展动力源。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当前,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均衡性还有待提高,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部分地区经济增速明显趋缓,南北分化进一步加剧。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重要农产品保障能力,推动生猪产能恢复和产业转型升级。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粮则粮、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原则,科学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主要发展任务,提高区域现代化治理能力,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加快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疫情防控期间,要坚持全国一盘棋,推动区域之间加强上下游产销对接,促进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复工复产。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持城市群和中心城市提高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开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