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是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全国财政支出总体保持较快增长。2019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38874亿元,比上年增长8.1%。上半年、前三季度的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分别完成年初预算的52.5%、75.9%,超过序时进度。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全年下达对地方转移支付7.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5%。 二是优化支出结构,重点支出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各级财政部门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重点增加了对脱贫攻坚、“三农”、科技创新、生态环保,以及教育、卫生等民生重点领域的投入,并切实抓好预算执行。2019年,农林水支出中的扶贫支出增长11%;科学技术支出中的科技条件与服务、基础研究,分别增长28%、26.7%;节能环保支出中的污染减排、可再生能源支出,分别增长48.6%、38.3%;教育支出中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支出,分别增长8.9%、7.5%;卫生健康支出中的公立医院、公共卫生支出,分别增长11%、9%。 三是各地财政支出普遍增长。2019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8.5%。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财政支出增幅分别为7.3%、10.5%、8.5%、6.5%,中部地区支出增长最快。全国31个地区中,29个实现增长,其中贵州、浙江、青海、天津等12个省份增幅在10%以上,海南、湖北、湖南、辽宁等14个省份增速在5%-10%之间,3个省份增幅在0-5%之间,2个省份同比略有下降。 问:请问 2019年中国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取得了哪些成效?2020年减税降费政策的总体考虑是什么? 答: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于2019年1月1日起实施;深化增值税改革措施于2019年4月1日起实施;降低社会保险费率于2019年5月1日起实施;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措施于2019年7月1日起实施。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减税降费措施落实有力,取得积极成效。2019年全年减税降费将超过2.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2%。受益最多的是制造业和小微企业,使数千万家企业和数亿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政策红利,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加了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促进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稳定投资和扩大就业,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稳定发展。据测算,减税降费拉动2019年当年GDP增长0.8个百分点,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5个百分点,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个百分点,为保持经济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近年来我们出台的减税降费措施是制度性、持续性的,多年实施下来,叠加累积效应很大,企业减负会越来越明显。2020年,财税部门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落实落细各项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按照“三个确保”要求,密切关注各行业税负变化,特别是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影响,及时研究解决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坚决把该减的税减到位、把该降的费降到位,持续发挥减税降费政策效应。 问:2019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提出,认真贯彻“以收定支”原则,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请问2019年财政部门是如何贯彻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的? 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和政府要带头过紧日子,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去年以来,财政部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政府过紧日子落实到财政工作的各个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 一是将政府过紧日子作为预算编制的重要原则。在编制2019年预算时,中央财政大力优化支出结构,严格控制和压减政府部门支出,坚决取消不必要的项目支出,从严控制新增支出,切实做到节用裕民。同时,要求地方财政部门比照中央做法,坚持厉行勤俭节约,从严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开支,把钱花到刀刃上。 二是明确一般性支出压减比例。中央带头严格支出管理,2019年除刚性和重点项目外,其他项目支出平均压减幅度达到10%。要求地方2019年压减一般性支出5%以上,并力争达到10%以上。从实际执行情况看,各地压减幅度都超过了5%,不少达到10%以上。 三是强化预算执行管理。预算执行中,各级财政部门在加强重点支出保障的基础上,把严把紧预算支出关口,从严控制预算追加事项,按照能省则省的原则,大力节约财政开支。同时,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按规定收回结余资金,避免资金闲置和浪费。 四是加大预算绩效管理力度。加强新增重大政策和项目预算审核和事前绩效评估,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着力削减低效无效支出,防止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花钱。 今后,我们将坚决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政府过紧日子作为财政工作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打细算,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坚决取消不必要的支出,厉行勤俭办一切事业,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实施效果。 问:专项债已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请问,提前下达的1万亿元新增专项债券分配情况如何?财政部将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发行使用管理,切实发挥专项债券的作用? 答:2019年11月底提前下达的2020年新增专项债券额度1万亿元,严格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按照“资金跟项目走”的原则,向手续完备、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的项目倾斜,优先考虑发行使用好的地区和冬末春初具备施工条件的地区,兼顾相关地区财力和风险状况。经国务院批准,提前下达东部地区4676亿元、中部地区2914亿元、西部地区2410亿元。今年1月,已发行7148亿元,占提前下达额度12900亿元的55.4%,河南、四川等地已相继完成2020年首批专项债券发行工作。下一步,为更好发挥专项债券的作用,重点从四个方面加强管理: 一是加快工作进度。要求相关地区做好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工作,早发行、早使用,确保今年初即可使用见效,尽早形成对经济的有效拉动。 二是加大项目储备。要加快建立专项债券的高质量项目储备和前期准备、评估遴选等工作机制,确保储备一批、发行一批、施工一批、接续一批,形成拉动经济的长效机制。 三是严防项目风险。要求所有专项债券项目都必须合格合规,所有项目都必须符合专项债券管理条件,切实防范风险,防止一哄而上,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 四是加强监管措施。按照专项债券穿透式监管要求,全过程跟踪了解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落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