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北京

旗下栏目: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沉着应对 砥砺前行——中国经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大考(上)(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7-28
摘要:补短板、强弱项,更需要投资: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本存量水平仅为G7国家的15%—30%;乡村地区人均公共设施投入仅为城镇地区的1/5左右,2018年全国各省份每千城市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最高相差2倍

  补短板、强弱项,更需要投资: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本存量水平仅为G7国家的15%—30%;乡村地区人均公共设施投入仅为城镇地区的1/5左右,2018年全国各省份每千城市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最高相差2倍,每千农村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更是相差9倍。

  疫情防控毫不放松,恢复发展蹄疾步稳。重大项目开工复工,擂响中国经济复苏战鼓——

  “抓住春节后施工的黄金季节,加大新投资项目开工力度,积极推进在建项目。”

  “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将中央预算内投资优先向疫情重灾区应急医疗救治设施、隔离设施等传染病防治急需的项目倾斜。”

  “加快在建和新开工项目建设进度,加强用工、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资金和政策性金融,优化投向结构。”

  把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非常时期,非常之策。打通用工、运输、原材料供应等堵点,强化资金、土地等要素支持,加强投资项目远程审批服务,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各部门各地区加快推动重大项目开工复工。

  长江沿江高铁、京沈高铁、京雄城际建设热火朝天,交通运输部2月初明确要求,全面推进规划项目“应开尽开、能开快开”。

  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安徽引江济淮、云南滇中引水等19项工程春节期间也未停工,按日调度、挂图作战,各地重大水利项目次第复工。

  在铁路、在桥隧、在江河湖海,重大工程开复工建设正酣。各地各部门凝心聚力,按下有效投资“快进键”,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这是一条上扬的奋进曲线——

  截至3月4日,各省份重点项目复工率达到79%。其中,南方地区重点项目复工率达到93%;

  截至3月20日,除湖北外,重点项目复工率达89.1%。其中,南方地区重点项目复工率98.1%,北方地区重点项目复工率60.3%;

  截至5月23日,在建重点交通项目复工率达99.7%。1月份至5月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223亿元,同比增长0.9%,今年以来累计增速首次实现增长。

  截至6月4日,各省份重点项目复工率达99.3%,重大水利工程开工率达98%。截至6月底,重大水利工程投资完成率较去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

  向短板投资,向民生投资——

  “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面对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正视存在的问题,加大改革力度,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江堤海堤的建设,房屋抗震的建设,要为百年不遇的灾害做准备。公共卫生的投入,也是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

  公共卫生应急保障加快健全。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调整优化中央预算内的投资结构,聚焦重大传染病检验检测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传染病患者集中救治能力、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改造升级、重大传染病隔离场所改造、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五大建设任务。日前已安排456.6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支持各地加强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

  老旧小区改造加速扩围。今年各地计划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涉及居民近700万户,比去年增加一倍。

  县城城镇化补短板扎实推进。我国将在县城的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卫生设施等四大领域实施17项补短板强弱项建设任务,直接受惠2.7亿人。

  向未来投资,向创新投资——

  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时不我待!快马加鞭。

  江苏2020年计划投资120亿元,新建5G基站5.2万个,实现各市县城区、重点中心镇5G网络全覆盖;

  安徽将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基础设施等,重点开展2500多个亿元以上项目,年度计划投资在4500亿元以上;

  上海发布《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首批重大项目总投资约2700亿元;

  湖南省发布2020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计划名单,40个“新基建”项目总投资11.8亿元……

  盘点各地的投资计划清单,惠民生补短板、调结构增后劲的项目正加速布局。北京等多地投资完成进度达到近年平均水平,充分发挥了投资在特殊时期的逆周期调节作用。

  扩大投资,贵在有效,重在精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加力: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6000亿元,比上年增加224亿元;全年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万亿元。投资支持的重点,是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重大工程“两新一重”建设。

  在一系列稳投资政策的作用下,1月份至6月份,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3.1%,降幅比1月份至5月份收窄3.2个百分点,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比上月增长5.91%。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投资回升。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5.8%和7.2%,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15.2%、10.8%。

  另一组值得关注的数据是,上半年,挖掘、铲土运输机械同比分别增长16.7%和16.4%。这表明,未来投资有望延续回升向好态势。

  考题五:外资外贸基本盘如何稳住?

  “打满全场”,是今年上半年众多外贸企业没有选择的选择。

  “国内疫情刚有缓解我们就抢着发货。结果货柜还在海上漂着,目的地封城了。”一位制鞋企业的负责人说。“昨天来电话是催单,今天就变成取消订单了。”一位销售咖啡机的经理说。

  今年3月份以来,国内疫情趋于平稳,一系列助企纾困的政策措施取得积极成效,浙江、江苏、上海等外贸大省大市已全面复工。而就在外贸企业盘算如何把损失的时间夺回来的时候,境外疫情呼啸而至。

  3月11日,中国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数降至个位数;同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已具有大流行特征。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