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缺陷管理方面,总结了“今天的缺陷就是明天的故障”、“设备是有生命的,你不亏待它,它就会善待你”等理念,并成为全公司的价值认同。通过理念引导,系统研判各类风险源,将缺陷分A、B、C三类建立台账,并对缺陷进行跟踪销号,形成了一套发现、整改、消除的缺陷闭环管理系统。 在故测管理方面,自主研发了AT供电故障测距精度校准系统,使传统故障测距平均误差由1046米缩减至200米以内,大大缩短了故障延时,打破了AT供电方式测距只能依靠国外引进的经验值进行修正的僵局,得到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全路推广,并在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上亮相。 坚持纵向看季节、横向看系统原则,通过大量的设备检修、整治等实际案例,收集了一整套系统技术参数,并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总结推广了防风、防洪、防雷、防污闪、防冰、防锈蚀、防异物、防危树、防鸟害等高铁供电“九防”经验,有效控制了季节性故障的发生。“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到什么季节吃什么果,‘九防’经验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维管时令’!”一名基层检修工区负责人在谈到“九防”经验时笑着说到。 自主研发了绝缘子冲洗枪、棘轮防鸟器、智能声波式驱鸟器、ABS防鸟罩等30余种维管专业装备,配置了“零秒出动”特色抢修车、技术性试验房车、现代化检测车、接触网电动巡检车等,大大提高了维管效率。 研发了智能移动巡检双系统,为每个设备建立电子档案,通过手持终端,运用NFC技术和芯片对话,实现基础数据保存、数据查询、记录表格统计打印、一杆一档等功能,提高了设备信息化管理水平。 创新了检修组织模式,摸索出“一修管三年”的规模化集中修,总结出“说到、看到、摸到”为主体的“三到”检修法,作业效率提升30%;在全路率先探索运检修分离模式,在滕州东到枣庄西区间完成了全路先导段的精测精修试验,为中国高铁供电系修程修制改革提供了科学基础。 在全线各站设置专职抢修人员,配备应急抢修箱,24小时待命,一旦发生异物挂网、鸟巢短路等供电故障,迅速添乘动车到达现场,处理故障最短用时18分钟,实现了“零秒出动”目标。 “你们走出了一条系统成熟的高铁供电维管专业化之路,真不亏是行业一流的高铁维管专业化团队啊!”2019年10月9日,雅万高铁KCIC商业开发及法务董事温达多、PLN中爪哇商务总监阿米尔等一行9人到公司观摩交流后,纷纷对公司专业化维管水平评价道。 敢为人先,抢占维管“智”高点 “把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智慧铁路建设,为智慧铁路建设和运维提供更多的技术保障,是新时期铁路建设和运营维管的现实需要和努力方向。”公司总经理许红介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智能化为驱动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进行,作为我国高铁亮丽名片的京沪高铁,在运维智能化技术研发和转型升级方面乘势而变,如今一系列智能维管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已在这里成为现实,开启了京沪高铁供电维管“智能时代”。 公司组建高铁供电系统智能管理研究开发团队,确立了12项智能技术装备研究课题,包括无人机巡检、接触网动态性能评估研究、吊弦震动疲劳寿命研究、重污区绝缘子放电检测与污染分级管理研究、定位装置磨耗寿命研究、接触线磨耗研究、电缆中间头监控研究、GIS开关柜机械及电气趋势研究、护层保护器接地方式优化研究、变电所无人值守研究、应急抢修预案研究、6C系统应用研究等科研课题,如今,各项智能课题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及时运用于高铁供电维管。 “啥?你们的工器具都用上了‘人脸识别’?”“是啊!不信你就来我们工区看看,哈哈……” 这是小刘的朋友在和小刘谈及时下“人脸识别”这一热门话题时,听说小刘所在管段的高铁供电维管工器具都已经使用上了“人脸识别”技术后,感到很是惊讶。 公司围绕如何实现对工器具安全、快速、高效管理的目标,成功研发出工器具“人脸识别”智能管理系统。该系统是基于物联网技术,利用超高频 (RFID) 电子射频自动识别技术,给每一个工器具建立“身份证”,并将所有参与生产作业的工器具物物相连,实现在终端管理平台对工器具的识别、使用、监控等全过程的精细化、标准化、智能化、可视化、信息化的维护管理。 该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工器具名称、型号、技术规格等精细化管理,有效避免物料与实际库存不符等情况,保障作业领用的准确性,减少企业采购成本。同时,通过清点一体机和手持终端的配合使用,员工领料出库时间可由原来的2分钟一组缩短至15-20秒一组,并实现上下道快速清点,对漏拿工具进行预警提示并锁定遗落位置,在降低员工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可有效保障列车运行安全。 “曲滕区间608号支柱斜腕臂绝缘子与腕臂底座连接处螺栓螺母有外移现象,请曲阜工区利用今晚夜间‘天窗’点对隐患进行确认并处理!”这是济南信息检测监测中心技术人员通过“6C”检测手段发现问题后第一时间向工区下达隐患处置令。 如此精准、高效、便捷的检修手段得益于该公司引进的“6C”智能系统。据了解,自2015年至2018年,公司根据装置线路特点、装置检测能力和装置成熟度,按照统一管理、统一布局、分阶段实施的原则,累计投入资金2615万元,构建完成京沪高速铁路供电安全检测监测系统(6C系统)。自“6C”系统引进建立以来,全线通过“6C”检测监测手段发现的缺陷占总缺陷数量的90%以上。 “以往设备检修只能靠手摸眼看,如今坐在屋里就可以把现场设备检查个遍,仿佛有了‘千里眼’。”该中心检测员小孙略带兴奋的介绍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