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进行追溯,那么成都经济复苏的源头就绕不过“创业天府·菁蓉汇”。作为成都双创品牌活动的代表,“创业天府·菁蓉汇”最先推出线上活动,即便在疫情期间也保持了高频率、高质量活动安排。为了快速响应企业需求,“科创通”——成都创新创业平台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搭建专业化直播间,将“创业天府菁蓉汇”系列活动搬至线上,为各类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便利化服务。 开展线上菁蓉创享会,分享了“企业如何获得政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工作介绍”、“技术合同登记”、“科技创新券申请流程”、“研发经费加计扣除核查应对”、“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2020年成都市第二批科技项目申报工作解读”等内容共计29场,共计服务6776余家企业,8673人次参与。 ▲创业天府·线上菁蓉创享会 同时,成都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还积极组织优秀本地项目对接一流的资本,疫情期间举行了电子科大专场、天府软件园专场、投后专场、集成电路专场等6次路演活动。经过路演和现场深度对接,目前有柔电云科、佰思格、麦莫斯、弥知科技等多个项目已经进入机构尽调阶段。 ▲创业天府·菁蓉训练营 瀚辰光翼CEO张晗博士表示,自己的天使轮融资就是“科创通”平台对接完成的,在开始A轮融资之前参加了菁蓉训练营(深度营),在为期2天的时间内得到了团队管理、法务、品牌营销、融资等方面的培训,对接下来的工作十分有用:“如果说唯一可惜的地方,那应该是由于没有在创业之初就参加训练营,结果走了一些弯路。” 作为国内自动化分子检测设备公司的代表,如今瀚辰光翼已经完成了A+轮融资,当下团队正加强多方合作推广,加速我国分子检测行业的自动化、一体化自主创新发展。 无独有偶,在最近一期菁蓉训练营(深度营)毕业四个月后,一几文化也获得了天使轮融资,开启快速发展新征程。 除了分享课和路演对接,训练营还根据特殊时期的企业需求举行了一系列直播营销系列活动和3场精准解惑的导师问诊。根据协会负责人介绍,仅最近2个多月便邀请了22家创新创业载体、125家投资机构参与,举办了18次菁蓉训练营线上活动,为1402家创业企业,2169人次进行了培训,为168个创业项目进行了辅导。除此之外,还定向为近百个创业企业对接了场地、政策、人才、融资等方面需求。 ▲创业天府菁蓉训练营线上分享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不少活动也开始逐步向线下迁移,“菁蓉汇”的首场线下活动在4月16日以导师闭门问诊的形式开启,为创始人进行顶层设计、战略规划、企业管理指导。之后,还陆续推出了“线下微路演+线上云路演”的全新模式,“至少两周一次,每次都要有高质量的创业团队和一线的资本。”这是协会坚持的要求,接下来会有更多的纯线上活动会迁移到线下,陪伴式服务也将成为新常态。 新科技金融助力融资难 疫情期间不少企业资金流吃紧,为此“科创通”平台开通疫情相关企业的“科创贷”申请绿色通道,先后审核完成四川索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润兴消毒药业有限公司、成都联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医疗科技相关企业申请企业12家,申请金额5760万元。 根据相关人员介绍,“科创贷”已累计为2890家(笔)科技企业利用其股权、知识产权、信用等获得信用贷款63.23亿元;“科创投”已获批组建天使投资基金14支,基金总规模16.06亿元,截止2020年4月30日,已完成投资项目105个,投资总额7.41亿元。“创新券”总计2301家企业成功获得科创券,企业使用科创券抵扣金额2075.33万元,机构获得科创券抵扣金额685.21万元。 ▲线上菁蓉创享会——“科创贷”银企对接会 “五大行动”赋能双创载体高质量发展 疫情期间不仅创业企业发展需要支撑与扶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的双创载体运营机构,也因人员及租金成本高企、入驻率降低、服务性业务无法开展等多重因素,在自身经营发展上面临着重大挑战。 作为以赋能双创载体发展为使命的行业机构,3月下旬成都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联合“科创通”平台实施“五大行动”,为成都市双创载体发展赋能: 一是开展载体入库培育工作,助推载体升级发展;二是开展人员技能提升培训,提升载体运营内核;三是推出在线找场地功能,解决载体招商难问题;四是开设企业服务中心站,疏通入孵企业发展难点;五是实施定点帮扶、结对帮扶试点,推动行业协同发展。 ▲科创通——成都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成渝联动加速硬核科技再增长 2020年4月2日,作为推动区域双创生态建设重要力量的两地协会,成都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和重庆孵化器协会在连接重庆和成都的“桥头堡”重庆市永川区召开了成渝地区双创经济圈双创行业联动交流会并达成一致行动计划: 未来,双方将在原有紧密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扎实推进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推动双创要素资源互融互通、助力孵化器高质量发展、强化产业协同效应四项重点工作,促进区域间协同创新发展,助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