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的皮件制造投身逆市的焊管生产、从焊管坯料贸易又涉足冷轧薄板加工、从制作镀锌板再到置身房地产开发,如今又发展了阳山水蜜桃。行业跨度之大,涉足领域之多,无锡百乐集团公司董事长苗忠的“冒险”创业轨迹可谓之经典。 而最令人称奇的是,他的多次跨界(跨行)不但顺水行舟,而且每一次的转身都成绩斐然,堪称完美。 不断归零的创业家 2020年1月2日上午8点,苗忠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了办公室。他的办公桌上已经放着一份公司最新的统计报表,数据显示:2019年,无锡联创薄板有限公司销售额116000万元,产值145000万元,利税2800万元。 苗忠,无锡百乐集团公司董事长。从走进乡镇皮件厂学做包开始,笃信践行,如今已将“百乐”打造成一家拥有数千名职工、亿万元资产的跨行业、多品种,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一体的集团公司。创立多个年头的“联创薄板”,便是百乐集团旗下一家专业生产冷轧和锌带建筑的科技型企业。 而他也从一个初入江湖的创业者,成长为一位游刃有余的创业家。 刚从学校毕业,苗忠首先进入了一家钢铁厂工作。在那个计划经济正慢慢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代,众人梦寐以求的集体企业工作在苗忠看来并不适合自己,他绝不允许自己在这样安逸、不思进取的环境中蹉跎一生。仅仅4年后,苗忠便毅然离开了钢铁厂。 一切从零开始,苗忠进入了乡镇皮件厂成为了一名学做包的“学徒工”。也正是在这段时间,他敢闯敢拼的管理经营理念和有勇有谋的处事特质开始显山露水。1992年,中外合资的无锡百乐皮件有限公司持续2年出现亏损,苗忠被外方火线聘请为该公司总经理。在一片的怀疑声中,他与母亲一起接手并创立了无锡百特皮件有限公司(由乡镇企业转制而来)。 有想法加之有行动,成功自然水到渠成。在苗忠的带领下,两个皮件公司很快走上了稳步发展的“高速路”,在国内外也颇具影响和实力。但他并没有躺在作茧自缚的“功劳簿”上,“守业就是无业,创业才能继业;守业只能坐井观天,创业才有海阔天空”。在上海进修外语期间,他耳濡目染萌生了跨行业发展兴办焊管厂的念头。 无锡市钱桥镇素有“焊管之乡”的美称,因为市场形势及经济危机,当时五六十家焊管厂开的开、停的停,这个行业似乎已成强弩之末。 又是在一片质疑声中,苗忠毅然停下进修班,抓机遇,投资竞拍下钱桥华新村一家旧焊管企业,起名“无锡百顺钢管有限公司”。同时,他以新的管理观念和运作机制,在人财物方面进行大胆改革,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探索出了一条严格、科学和更有现代化管理的新路子,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焊管企业。 “再造一个皮件厂,再赚一个皮件厂”,在跨行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皮件厂也赢利后,苗忠又喊出了这样的豪言壮语。买下位于皮件厂对面的一家起重运输公司,并投资进行改建6000 多平方米的新厂房,进口德国、日本的一流设备,采用先进的管理方式,从而吸引了众多外商前来定牌生产“皮尔卡丹”“华伦天奴”“彪马”等世界名牌产品。 一时间,苗忠的皮件厂跃居全国皮件制造企业之首、我国皮件产品出口基地、世界名牌产品定牌生产基地,连一向挑剔的外商对产品都甚为满意和信任。一些外商甚至只要一个电话一封邮件就重复下单,不但交货及时而且保质保量。 敢为人先,不甘落后的苗忠一直没有停止前进和自我挑战的步伐。当他发现生产焊管的坯料需求量大后,便又兴办起了贸易公司,使得百乐集团以工促贸,以贸保工,工贸结合。深感于薄板的广阔市场,他投资2000万美元,占地108亩、厂房面积4万平方米的“无锡百乐薄板有限公司”拔地而起。2005年正式投产后,当年生产13万吨薄板,产品远销欧洲、亚洲、非洲和中东地区,年销售额达11.8亿元。 2005年8月,总投资2500万美元的“无锡联创薄板有限公司”又横空出世。如今,“联创薄板”年生产达30万吨,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出口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公司和产品相继获得“江苏省质量信得过企业”“江苏质量服务信誉AAA级优秀企业”“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及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改革开放40周年十大影响力功勋企业”“江苏省名牌产品”“江苏省著名品牌”“无锡市名牌产品”“无锡市知名商标证书”等荣誉和称号。 强大了主业,只有整合资源、产业互补,企业才能在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2008年底,天盛置业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金2亿元,苗忠又吹响了进军房地产的号角。2015年10月23日,由天盛置业投资开发的无锡百乐广场迎来开业盛典。该项目地处惠山区、北塘区、滨湖区交汇处,占据三大区域发展要塞,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总投资35亿元,汇聚了大型时尚购物中心、智能写字楼、星级酒店、高档住宅和超大停车场等设施。 这是百乐集团涉猎商业地产、布局锡西开发的首个城市综合体项目,也是锡西商业部分纯自持、体量最大的商业地产项目。 每一次的“幸运”,都与幸运无关 很多人羡慕地说,苗忠的每一次成功都很幸运,赶上了好时机。但曾几何时,他的每一次创业选择都一度让旁人看不懂、想不通,甚至招致家人的反对。 开办焊管厂是苗忠的第一次“冒险”跨行,当时他年仅30多岁,根基未稳而且隔行隔山。时至今日,苗忠母亲对此仍将信将疑。 有了有力的翅膀和广阔的空间,雄鹰才能翱翔于蓝天之上。怀揣这样梦想的苗忠为此和父母做了几次的思想工作,最终成功说服开始单飞。 从头再来的滋味,谁冷谁知道。创业的路上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幸运,更多的则是艰难险阻和危机四伏,每走一步都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专注的执行力、坚韧的抗压力。创业近30载,苗忠对此深有感触。在他看来,企业家从头到脚都要有真本事:做事要善于思考,用好脑;为人要诚信守义,用好心;行路要遵章守则,用好脚。 而在母亲的眼中,家中排行老大的苗忠最大的优点是开朗、勤奋、执着、专注,无论做什么事都有条有理、力求完美,无论碰到什么问题都能知难而上、迎刃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