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地球变了。 北京时间3月13日凌晨,道琼斯指数一天狂泻2352点,跌幅达9.99%,大盘再次跌停。这是道指自1987年“黑色星期一”以来的最大跌幅。金融海啸正在向全球持续蔓延,至少有12个国家的股市因暴跌触发熔断机制。针对过去三周美国股市的表现,“股神”巴菲特的感慨是:“我活了89年,也没见过这种场面。” 多日前,笔者之一曾撰文《应对全球化休克,中国须提前布局》一文的内容需要更详细的阐述,进而用更大的视角来审视当下的全球宏观形势。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引发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循环“暂停”,以美元全球流通、美国市场为全球经济“服务器”的全球化模式遭遇重创,堪比医学上因血液循环锐减造成的“休克”现象,而现在,则进一步引发一系列“病危”征兆。 全球化“病危”,其命运将如何?接下来这个地球上将面临什么情况?还能不能“抢救”一下?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笔者分析了全球化“病危”的症状、进行了情境推演,并给出六剂“猛药”。 全球化“病危”,三大症状很“致命” 此前有人说,新冠病毒哪有那么可怕,死亡率“凭我直觉不到1%”,也就相当于“大号流感”。然而,当疫情真的造成资本市场恐慌、动荡,就连说这话的人,也怕了,也出来做了一次非常严肃的直播讲话,但从美股表现来看,似乎起到了反效果…… 或许,疫情本身的“杀伤力”并没有严重到对人类社会来说很“致命”。但是,疫情造成的“衍生灾害”,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暂停”进而导致全球化“病危”,对世界经济来说,如果“抢救”措施不力,后果恐怕很“致命”。 首先,疫情蔓延阻断全球人流,全球化“失魂”。全球化首先是人的全球化,正如“地球村”的提出者麦克卢汉指出,科技带来“人的延伸”,造成“地球变小”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灵魂。一旦人的全球化受阻,全球化本身也就失去了灵魂。目前,全球化“失魂”的症状正在变得日益严峻。有研究称,3月份以来疫情发展已导致全球的跨境人口流动比去年至少下降了1/4。而从预期来看,下一步的形势发展不容乐观。有美国著名传染病学家预计,一年内新冠疫情可能导致全球40%-70%人口被感染,而美国感染者可能将达9600万人。德国总理默克尔说,预计将有约60%-70%的德国人感染新冠病毒,相当于5300万人口。法国总统马克龙则公开表示,担心法国的疫情蔓延失控“无法避免”。肺炎疫情延烧到美国体育界、好莱坞等,进一步阻断人流。莱坞影星汤姆·汉克斯和妻子确诊感染新冠病毒,正接受检测和隔离。美国职业篮球联赛NBA因球员确诊新冠肺炎,宣布无限期全面停赛;美国包括首都华盛顿市等多个城市陆续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有多个城市已禁止大型集会,关闭学校改为网上授课等。 其次,治理赤字阻断全球物流、信息流,全球化“缺氧”。新冠疫情是人类与病毒对抗,而非人类之间的对抗,这高度考验人类社会的治理能力。然而,治理能力上的赤字却导致全球物流乃至信息流遇阻,将反而导致病毒蔓延加剧。目前多个国家太依赖封城、暂停跨境交通等紧急行政措施,却没有在组织检测、建立方舱医院、集中治疗资源等方面有所作为。美国特朗普总统宣布3月13日始暂停与除英国以外的所有欧洲地区的旅行往来30天。西班牙与葡萄牙暂时禁止意大利航班飞入,为期两周;奥地利下令禁止意大利的航班与火车入境;英航法航等取消意大利航班,加拿大航空公司停飞意大利航班直到至少5月1日。 根据海岬型船运价指数BCI指数显示,自年初的1646点,跌至3月12日的负355点,下跌幅度之大令人叹息。BCI指数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出世界货物航运的经济状况,此次跌至负值,意味着航海运输所得的盈利已经无法覆盖其成本,而BCI指数主要指的运输货物是焦煤、燃煤、铁矿石等工业原料。可想而知,航运物流的挑战给全球化经济带来相当程度的冲击。 比阻断物流更厉害的是,西方国家甚至企图在信息发布方面企图以闭目塞听的方式“蒙混过关”。据《纽约时报》报道,负责抗击新冠肺炎工作的美国副总统彭斯要求,关于疫情的任何对外声明都需要得到白宫批准,《纽约时报》则直接在标题上称:彭斯将对卫生官员发布的新冠病毒信息进行“控制”。物流、信息流的中断,将导致救治体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出现问题,疫情信息难以公开则将带来更难逆转的病毒扩散风险。 最后,恐慌情绪阻断全球资金流,全球化“失血”。金融是经济的血脉。疫情引起的恐慌情绪已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大批资金纷纷涌入国债等比较安全的资产避险,导致大部分主要经济体的国债收益率大幅度走低。 数据来源:英为财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全球股市进一步遭遇抛售潮,欧美市场全线重挫近10%,至少9个国家同时迎来熔断。受到市场恐慌情绪暴涨影响,VIX恐慌指数大涨40.02%,收报75.47。 数据来源:Wind,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经过我们分析判断,美股的暴跌不仅仅由于疫情和石油价格所致,更是由于之前股价的增长源于大股东回购,因此其价格存在大量水分,无法支撑起内在价值。 数据来源:美国银行美林全球投资策略公司,Bloomberg,美联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