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以中美为代表的国家对无人驾驶测试的支持。特别是中国,预计2019年各地开放无人驾驶测试的道路会有几十条之多。 同时,中国还在同步推进整体智慧交通和车辆自身无人驾驶开发两条技术路线。新的万亿级市场的共同判断,让企业、资本和政府都兴奋不已,对未来出行行业的重视从镇一级政府开始。 其三、新的行业参与者已经出现。虽然在整车制造方面,目前貌似只有特斯拉算是初步站稳了脚跟,但是苹果、谷歌、BAT等科技企业已经布局行业,宁德时代这样的巨无霸电池供应商已经横空出世。 这些都告诉我们,汽车行业顽固了百年的壁垒正在消解,如果只是从纷乱无序的新势力造车来作出相反判断,并不牢靠。 其四、基于移动互联网诞生的新的出行方式,正在与传统汽车制造业谋求协同,以期最终完成对出行行业商业逻辑的最终改造。 在2018年末,我们已经看到神州通过改制获得了宝沃,而完成收购之后,第一件事情居然是将宝沃视如珍宝的德国品牌血统弃如敝履,并且表示对车企休戚与共的4S店渠道模式完全没有兴趣。 今年我们或许还会看到网约车独角兽滴滴介入汽车制造业,据悉开云汽车正在跟滴滴进行实质性的谈判。这种联合对行业商业模式的触动,力度将远大于车企们纷纷把自己的品牌定位从汽车制造企业改成出行企业,这种从字面举措到艰难转身的漫长映射。 事实上,在行业内,像吴晓波那样的声音也鲜有所闻,大家更热衷于谈论的是汽车市场23年来首次出现同比负增长的话题。知名车媒《汽车公社》在其年终总结稿中提出了“至暗时刻”,随着广义乘用车6%的负增长数字落定,最冷寒冬、前所未见、一切经验失效等提法更是此起彼伏。 我一直坚持一个看法,其实宏观经济对汽车市场的影响,才是2018年行情的最重要元素,这个影响或许还会持续到2019年,但随着资本市场在货币宽松中的回暖,这种影响也会缓和。至于说汽车业的至暗时刻,肯定不会是2018年,也不会是2019年。 但是2018年,即便抛开宏观经济的影响,我们也确实看到了这个年份出现的一些变化,这些或明朗或隐晦的变化,或许才是更有味道的启示。 小趋势的冲动 罗振宇和吴晓波在各自的年终演讲中,都提到了可能会左右未来制造业的一个现象,就是创新曲线的频率收窄了,但是振幅加大了。这在罗振宇的演讲中被称为小趋势。 小趋势的意思,就是制造业要做好准备为更小众、精准的人群来设计制造更专属的产品,并且随着产品针对人群的小众化,消费者对产品创新的频率要求增加了,而且创新度要更大,偶发性需求需要被不断满足。 用消费市场的话来说,一家企业必须把不断推出某一类消费者热衷的尖货,当作企业设计、制造的日常,未来优秀的企业不仅有能力推出引领一个小趋势的尖货,并且他的企业文化就应该是视创新为日常。也就是罗振宇说的,变化就是时代本身。 这是一个让从大规模复制走过来的企业一听就蛋疼的话题,尤其是汽车这种以8-10年为换代周期、提前规划未来20年产品线,整个生产过程由多家企业共同完成的行业,更是难以顺应这个潮流。任何主机厂想要动这个脑筋,都不得不考虑如何面对改变过去百年好不容易建立的多企业、多部门高效协同局面带来的现实成本和体系风险。 但是2018年,我们还是看到一些企业开始用轻成本的方式来迎合小趋势。比如,包括大众和通用在内的一些企业,开始打破传统的细分市场思路,为某一个细分市场里面的鲜明人群打造专属产品,上汽大众的途岳就是这种产品,艰难的雪佛兰也在向面向更小人群的方向艰难转型。 更有特点的是两家自主品牌。 长城在推出WEY品牌以后,一改市场行为低调、从不投广告的传统,开始大举发声。尽管在2018年,这种发声显得有些经验不足、多而不精,但我们还是能从中看出这家企业的一些迎合小趋势的思路。 在2018年,长城将新车推出的频率提到一个非常高频的节奏上,不做核心技术的大调整,而在产品观感、可见性能、智能化等方面做多套方案,虽然人群定制的思路没有细化到非常具体的圈层,但是针对目前产品难以触达的人群推出新车的决心非常明确。 汽车一直有外在价值和基础价值两个价值板块,后者代表了汽车的核心技术、调校、安全保障等,如前所说,动力总成、性能调校等方面,在新能源化预期之下已经日趋同质化,安全成为各家企业在车辆基础性能方面最一致强调的部分,而在小趋势消费文化中,外在可见可感的外在价值,才是区隔人群的关键。 当各个品牌都建立起了基本性能靠谱、强大的品牌基础后,外观、内饰、功能、网络技术和车内布局,在市场层面上更为重要。这应该就是长城选择大规模投入市场传播和客户沟通的认知基础,外在观感的推广对传播依赖显然更大。 而在2018年,与长城先起龃龉、后握手言欢,成就业内一段佳话的吉利,在这方面更为坚决。吉利在所有国内销售的车企中,对消费者的观察是最细致的,把消费者的意愿转化成产品的渠道也最畅通,反应非常迅速。 从2014年底3.0产品上市以来,吉利每年都在市场中投放大量产品,这些产品集中在6-17万的销售价格区间,价格有大量重叠,甚至到了不得不全面升级销售渠道才能承载的地步。但是到目前为止,吉利从远景S1、帝豪GS这样完全不被看好的产品的热销中,似乎已经找到了切准小趋势市场的自信。 当然,长城、吉利的做法虽然已经在业内算是精细耕作,但总体上距离精准人群的精准制造、快速更新的模式相去还远。我们或许可以设想一下,未来一家成功的汽车企业的产品线可能是这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