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无疑是特殊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节奏,也给整个城市按下了“暂停键”。但随着疫情的防控,街道热闹起来了,快递繁忙起来了,出租车跑起来了,工地的机器又响起来了……城市复苏起来了。 城市复苏的背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抗疫期间默默奉献,舍小家为大家,在本职岗位上付出着常人难以理解的艰辛;如今,他们又快速投入到复工复产的一线,继续奋斗着。他们,是这个城市最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在这个五一劳动节,让我们一起向他们致敬! 黄春梅坐上驾驶座,开始了一天的营运。 文/图 刘望 黄春梅绕出租车转了一圈,确认车辆周边没有小孩和小动物之后,打开车门,坐到了驾驶位上。黄春梅已经不记得干了多少次了,每一次交班接车的时候,都要重复这样机械化的动作,这样一干,就是15年。 2006年,黄春梅和丈夫购买了一辆车,成为了出租车营运个体工商户,全家人的衣食住行都靠着这辆车维系。 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这辆出租车成为更多人能够在城市穿梭的重要工具,黄春梅和他的丈夫则成为更多人的依靠。 黄春梅把车擦得一尘不染。 疯狂“抢”单 “以前过春节,我们想趁着出行的人多,少休息,多挣钱。”而这个春节,黄春梅本来打算和丈夫回陕北老家,但随着疫情来袭,她和丈夫不得不选择留在西安。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为了减少病毒交叉感染,西安公共交通工具的出勤频次缩减。对于在疫情抗击一线的工作人员来说,出行成了难题。 1月29日,西安市出租汽车管理处和西安市出租汽车协会向出租车驾驶员发出征集信息,三个小时内就建立起了500余辆车的应急车队。应急车队分成9个分队,分别为交大一附院、二附院,唐都医院、西安第八医院等9个防疫任务较重的医院医护人员提供免费上下班通勤和公务用车保障。 黄春梅之前是西安“爱心车厢”的志愿者。而这次,她领到了为记者采访提供交通应急出行服务的任务。“我从一名志愿者,变成一名抗击疫情阻击战中的‘汽车兵’。” 整个疫情期间,黄春梅与十余名驾驶员争着送记者去采访现场,“抢”成为黄春梅的第一任务。2月1日,黄春梅终于等来了第一通应急用车的电话。 “这是我‘抢’到的第一单任务,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黄春梅说,自己是个怕麻烦的人,而现在坐车要扫码,更多的是对他人负责。 宁愿我等她们 也不让他们等我 这一项任务的完成,需要黄春梅和丈夫通力合作。“早上我老公在体育场接到记者送到西安广播电视台,然后回家换我开白班。”黄春梅说,她接车以后,开始到电视台门口等,万一有记者要去一线采访,她给小组长发私信,希望能把更多的应急任务留给自己,她甚至给记者留下电话,希望记者能主动联系她。 一天3趟、每趟60公里,凌晨5点钟的咸阳机场,夜里11点的浐灞生态区,中午的秦岭脚下…… 黄春梅的出租车丈量着整个西安城。而他们更多的是默默的等待:在西安广播电视台门口等、在陕西广播电视台门口等、在陕西省人民医院门口等…… “怕紧急任务来了着急,宁愿让我们等医生记者,也不能让医生记者等我们,只要有需要,我们第一时间出现。” “拉不到医生就拉记者,拉不到记者就拉就诊患者。”黄春梅也在这样的漫长的等待和风驰电掣的交通应急中,进一步感受到了应急交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没有想到一个出租车司机能在疫情防控时期起到作用,拉记者去采访现场的时候,我感觉我的人生价值也在实现。” 当问及黄春梅害不害怕时,她说不怕,一线的医生都不怕,做辅助工作的她更不怕。 塑料防护膜挡不住的,是黄春梅一样的热心司机的温情。 丈夫最后一次夸奖自己 疫情期间,吃饭也成了难题。 “当时外面大多数餐馆都没开门,一些偏僻一些的采访现场也没有吃饭的地方,我会随车带一些饼干和水。”除了自己携带干粮之外,每天的晚饭她都会多做一些,家里的两个孩子第二天的早饭是吃前一天剩下的晚饭,而中午,孩子们几乎都是饿着肚子。 “感觉对不住孩子,但自己既然承担了交通应急任务,要是不站出来,感觉会对不起更多人。” “爸爸妈妈去帮助抗疫战士,我很骄傲。”“你今天才拉了一趟抗疫战士,还得继续加油。”孩子们的“埋怨”和鼓励让黄春梅感到些许欣慰。黄春梅和丈夫就这样白天晚上交替着。 在交通应急期间,两人圆满地完成了交通应急保障工作。 3月20日,交通应急工作结束的第四天,黄春梅和丈夫陈斌闲聊时说,这辈子第一次参加交通应急工作而且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使命,感觉非常光荣。 丈夫陈斌则夸她厉害,争取到为社会做贡献的机会。而陈斌的这句话,成为了他对黄春梅的最后一次夸奖。 交通应急工作结束后的第5天,陈斌因突发脑溢血,再也没有醒过来。家里留下两位老人、两个孩子,要靠黄春梅照顾。 黄春梅正停下车等待行人过斑马线。 生活慢慢恢复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进一步趋缓,黄春梅的工作也逐渐恢复到往日的忙碌状态。 这几天,黄春梅正在处理丈夫身后之事。自己车开不过来的时候,也会有一些热心的驾驶员帮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