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沈庆也特别强调,在海外建厂存在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一方面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零部件配套体系不尽完善,另一方面当地的消费信贷和融资支持也未实现充分开放,这些都是制约中国汽车企业在海外实现本地化建厂的客观因素。 优势和潜力亟待爆发 “主动寻找差距,并非意味着我国的汽车贸易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瓶颈,相反,中国汽车贸易蕴含着充分的高质量发展优势和潜力。”沈庆告诉证券时报·车资本,尤其是在我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的背景下,随着进口关税的下降,外商投资股比的限制放开,自贸区的建设加快等,汽车产业将面临更加开放的竞争环境。 2022年,我国将全面取消外商投资汽车企业的股比限制和合资企业数量限制。 报告预测,这将使得主要跨国汽车企业调整在华公司的定位,加大在华生产布局,进而使得我国汽车出口规模持续扩大,中国有望成为多个外资品牌的全球重要出口基地。 同时“一带一路”建设也将为我国汽车产品扩大出口规模和提升投资合作水平带来重大机遇。 此外,汽车进口也是汽车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进口汽车市场持续活跃,报告预测,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进口汽车市场仍将有望持续增长。 沈庆告诉证券时报·车资本,在全球经济放缓和汽车市场需求回落的同时,国内汽车企业更需要抓住“走出去”的机遇,积极主动发挥优势和潜力。 “以前国内汽车市场过于火爆,相关汽车企业的主要精力也都集中于此,出口只是锦上添花的事情。”沈庆提醒道,对于国内汽车企业而言,出口是一定要加大力度做的,一方面可以解决国内汽车市场出现的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缓解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这也是中国汽车产业更加成熟的表现。 此前,在2020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也曾呼吁企业,要充分利用共建一带一路等机遇,积极的融入全球汽车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中。 沈庆认为,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出口也将成为一大方向,尤其是向欧美等国家的出口将成为重点。“不过前提是新能源汽车的成本一定要降下来,价格优势凸显出来,新能源汽车实现向欧美等市场的出口还是很有希望的。”沈庆称。 沈庆表示,当前对于企业而言,除了应该对大形势保持清醒客观的认识,主动抓住机遇,补齐在产品和金融服务等方面的短板,还需要重点在品牌上下功夫,相关企业要克服短视心理,树立打造“百年老店”的观念,坚持“走出去”,参与国际化竞争对于企业的品牌建设是大有益处的。 |